【认知】规划未来时,你必须知道的底层思想

思维转变 大学规划 职业发展 信息搜集 自媒体创作
在大学阶段,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应从应试思维转向价值思维,认识到社会报酬的获取源于为社会创造价值,而非仅仅依赖文凭和成绩。其次,需从被动依赖转变为主动掌控,设定目标并积极搜集信息,尽早规划职业方向。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因此学生应主动培养实用技能,而非仅依赖学术成绩。通过输出个人经验至自媒体等方式,可以持续创造价值。此外,尽早探索职业路径,积累相关履历,并通过广泛收集信息,了解行业动态和岗位要求,有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大学期间应摒弃“年级决定论”,尽早为未来做准备,培养社会所需技能,逐步明确自我定位。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几乎没有人会在各位的大学生涯中提示你要进行这两点思维转变,

但他们几乎决定了你的大学走向,以及未来的走向。

  1. 应试思维转变为价值思维
  2. 被动(直觉依赖)思维转变为主动(目标掌控)思维

我听闻现在有的大学学校的氛围,似乎还在崇尚高中的“卷卷卷”文化,想要把大学变成另一个学习的圣地,优秀与否的评价标准,全建立在学生的成绩和奖学金上面。

但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人究竟是靠什么获得报酬的?

换句话说,人究竟该如何赚到钱?

我的答案是,人是依靠为社会提供,社会(一个个其他人)所需要的价值,来实现换来报酬。

也就是说,决定我们获得报酬多少的,最终体现在我们能够为社会创造怎样的价值?特别是那些独一无二的稀缺的价值。

从上大学之后,我建议大家对“文凭”建立一个这样的概念:文凭本身是一个信任背书。

但他也只是一个信任背书。

好的文凭,好的绩点,确实能够让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认定你“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

但最能够让用人单位爽用你的,终究取决于你能够解决用人单位的某个问题,带来某种价值。

在目前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脱钩,且在AI冲击下可能更加脱钩的情况下。

我非常建议每一位进入大学的同学,经常反复性地问一问自己,我到底要磨炼怎样的技能,以在社会上能够凭借这一技能获得报酬?

而不是,在大学本身分散而学理性的教学环境下,误认为自己把各个学科学好,就是培养本领的一种方式。

当然,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值得学得扎实,但它就好像1后面的那个0。没有能够在社会上给予实际价值的技能,那么再好的基础知识,也是空的。

那么,我该怎么用获得这样一个,在社会上有价值的技能呢?

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每个人都可以考虑的方向:把自己从小到大经历的干货进行批量的输出,把它转化为自媒体的文稿。

不论有多少人看,这些东西就永续在网络上传播,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价值。

我们继续说第二点:要学会设定一个目标,主动搜集信息,做出判断。

高中时候我们往往都养成了一种,跟着学校的节奏走就好的习惯。

到了大学,很多人就会顺着这种“惯性”,似乎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就能够达标的想法。

但是,尤其在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下,这种思维反而是最不可取的。

从大学规律的角度来说,大学就仿佛一个规则的迷宫,但却有几个固定的出口:考公考编、升学((支教、学术、行政)保研、考研、出国)、找社会工作。

每个出口,都有一些限定门槛:公务员方向的,往往看学生干部履历、党员;找社会性工作的,会看重一些你在校时的实习;升学方向的话,出国看重绩点,其他的各种升学渠道,又各自有各自的规定。

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出口,并在几年的光阴里尽早尽多地积累相关的履历。如果说不确定自己适合哪个,那往往需要自己付出更多的尝试(就好比我本科时候尝试了很多的方向,确实辛苦,但稳稳落地)。

那么,怎么在尽可能早的时间里,尽快地找到自己的方向呢?

首先,把自己真正代入成一个准备(考公、考研、求职)的人,开始在网上广泛地收集信息。说真的,收集信息本身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过程。

大概上,搜集信息可以包括而不限于下列三个方面:

  1. 收集已经工作的人的工作状态、工作信息、工作内容;
  2. 收集某个方向对应的规则,包括职场规则、门槛要求。
  3. 收集靠谱的信息来源,积累成一个常用的信息源,包括公众号,博主。

比如说,我是一个准备求职的人,我就可以开始

  1. 收集已经工作的人的工作内容、职场信息、工作技能要求
  2. 收集目前的“招聘描述”,查看在招聘时需要怎样的条件,有怎样的要求,薪资待遇如何。
  3. 收集各种公众号等文章,查看大家对这一岗位的描述,看法,行业动态等信息。

上述工作,我推荐大家越早开始越好。

进入大学之后,还请大家尽早地抛弃掉“年级决定论”,

大一的时候,就可以为自己大四做准备;

大一的时候,就可以想办法自己如何去在社会上谋生,培养自己需要的社会技能;

大一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探索自己,逐步发现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然,也不必太过着急。这只是一个研二老师兄的心得。

祝愿大家的大学能够过得又顺又好:

再次提示一下:如果购买了本报,一定一定要添加微信:tanshier2022

我随时欢迎每一个订阅了该报刊的用户,向我尽情地提问,

我会根据大家的提问,定制你的专属回答,并且迭代我的相关答案。

我是大家的好朋友碳十二,欢迎关注我的B站账号,欢迎和我聊天提问。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为什么需要从应试思维转变为价值思维?
回答: 因为社会最终根据你提供的价值来决定你的报酬,而不仅仅是你的成绩或文凭。价值思维帮助你聚焦于如何为社会创造稀缺且有用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问题 2: 文凭在求职中的作用是什么?
回答: 文凭是一个信任背书,表明你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但最终决定你能否被用人单位青睐的,是你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并带来价值。

问题 3: 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
回答: 建议将个人经历转化为自媒体内容,持续输出干货,积累网络影响力。同时,专注于学习那些能够直接应用于社会并带来实际价值的技能。

问题 4: 为什么需要从被动思维转变为主动思维?
回答: 被动思维依赖惯性,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主动思维帮助你设定目标,搜集信息,做出判断,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

问题 5: 大学期间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回答: 尽早代入求职者角色,广泛收集工作状态、职场规则和行业动态等信息。通过尝试不同方向,逐步明确自己的兴趣和适合的领域。

问题 6: 大一学生应该如何为未来做准备?
回答: 大一就可以开始为大四做准备,探索社会技能,了解职业需求,并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问题 7: 收集信息时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回答: 包括工作内容、职场规则、招聘要求、薪资待遇以及行业动态等。积累靠谱的信息来源,如公众号和博主,帮助全面了解目标领域。

问题 8: 为什么大学教育可能与社会需求脱钩?
回答: 大学教育偏重学术和理论,而社会更注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AI等技术冲击下,这种脱钩可能更加明显,因此需要主动培养实用技能。

问题 9: 如何平衡基础学科学习与社会技能培养?
回答: 基础学科是重要的根基,但应优先关注那些能够直接应用于社会并带来价值的技能。基础学科是“1”,而社会技能是后面的“0”,两者缺一不可。

问题 10: 如何利用自媒体为未来职业发展助力?
回答: 将个人经历和知识转化为自媒体内容,持续输出并积累网络影响力。这不仅能为个人品牌增值,还能带来长期的价值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