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为什么会有这份专栏?解决什么问题?如何使用?

阅读技巧 读书方法 阅读反思 读书价值 阅读效率
文章探讨了作者为何放弃追求阅读速度,并反思了快速阅读带来的问题。作者指出,现代社会追求速度的氛围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促使人们加快阅读,但作者在完成“100天阅读33本书”挑战后,发现除了短暂的成就感,几乎没有实质性收获,反而感到空虚和不满。作者质疑,未能记住的内容是否真的没有价值,认为盲目追求速度导致许多有价值的感悟被忽视。因此,作者决定放弃对速度的追求,转而思考如何最大化每本书的价值,强调每读一本书都应有所收获,而非盲目追求数量。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为什么,我放弃了追求阅读速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喜欢“更快”地读书。

个人觉得,大概有两类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受到了周围环境氛围的影响,毕竟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另一方面,阅读速度可以带来一种显而易见的“成就感”,比如“1年读500本书”这件事,看上去就让人觉得很了不得。

曾经,我也一度很想追求这样的“速度感”,直到我完成了一次“100天阅读33本书”的挑战之后,才对此产生了深深的疑惑。

因为,除了速度,我几乎一无所获。

准确地说,在完成任务的一瞬间,还是有一点所谓的“成就感”的。但是这种感觉并没有维持很久,反而是另外一种感觉无比强烈地涌上了心头——那是一种强烈的不满和空虚。因为我开始询问自己,除了这个“头衔”之外,我到底记住了多少?这33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真实改变?

坦诚地说,与阅读时高频率的快感相比较,读完以后能记住的内容寥寥无几。

网上有很多人说,一本书只要能记住一个点就足够了,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所有的细节都记下来。所谓“读书最重要的不是你读过了什么,而是最后沉淀下来了什么”。这些道理看上去很美,很有诗意,但是我却在纠结另外一个问题:

那些没能沉淀下来的,难道就没有价值了吗?

很显然不是,只不过是因为自己盲目追求了速度,导致这些同样有价值的内容,不得不被淹没在大量的信息流中,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成为了众多“被牺牲”掉的感悟中的一部分。它们并不是没有价值或者价值较小,它们只是比较“不幸”地没能被记住,而这个结果,其实是可以改变的。

从那以后,我放弃了对“速度”的追求,并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将一本书的价值最大化?

不奢求别的,只求每读一本,能有一本的收获就好,大浪淘沙或狗熊掰棒子,都不是我想要的方式。

毕竟,人的一生,实在是太有限了。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为什么放弃追求阅读速度?
回答: 因为追求速度带来的成就感短暂且空虚,读完书后能记住的内容寥寥无几,无法真正从阅读中获得实质性的收获。

问题 2: 追求阅读速度的动机是什么?
回答: 一方面是受到现代社会快节奏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阅读速度能带来显而易见的成就感,比如“1年读500本书”这样的目标。

问题 3: 追求阅读速度带来了什么后果?
回答: 除了短暂的成就感外,更多的是不满和空虚,因为大量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在信息流中,无法被记住或沉淀下来。

问题 4: 为什么说“没能沉淀下来的内容也有价值”?
回答: 这些内容并非没有价值,而是因为盲目追求速度,导致它们被忽视或遗忘,实际上它们同样值得被记住和思考。

问题 5: 现在对阅读的态度是什么?
回答: 放弃对速度的追求,专注于将一本书的价值最大化,确保每读一本书都能有实质性的收获。

问题 6: 如何最大化一本书的价值?
回答: 不追求数量,而是注重质量,确保每读一本书都能记住并应用其中的关键内容,避免大浪淘沙或狗熊掰棒子的方式。

问题 7: 为什么说“人的一生太有限”?
回答: 因为时间有限,盲目追求阅读速度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不如专注于从每本书中获得真正的收获和改变。

问题 8: 对“1年读500本书”这样的目标有什么看法?
回答: 这样的目标虽然看起来了不起,但往往忽视了阅读的深度和实质价值,容易导致阅读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受益。

问题 9: 如何避免阅读中的空虚感?
回答: 放弃对速度的执着,专注于理解和内化书中的内容,确保每次阅读都能带来实质性的收获和改变。

问题 10: 对阅读速度与收获的关系有什么总结?
回答: 阅读速度与收获并非正相关,盲目追求速度反而会降低阅读的价值,注重深度和思考才能真正从阅读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