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内容,就是做观点。
拿美女跳舞的短视频来说,在短视频刚兴起的时候,随便一个美女跳舞,就能收获大波赞、数万关注,因为这种占满整个手机竖屏、近在眼前的视觉刺激十分炸裂,情绪价值拉满。可到了今天呢?再来一个美女,累死累活跳半天,半秒内你就滑走了。
从你的角度看,美女跳舞太常见了,好多还是重度美颜的,甚至是AI数字人,有什么意思?
但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常规的美女跳舞之所以无趣,是因为它是个“无观点的内容”,内核是空的,我们要用“观点”给它升下级。比如说,有一种观点叫“反差吸引”,意思是反差的东西最吸引人,那我们就设计一个桥段,说美女被甲方给气到了,正常人被甲方气到,他是失落的,会进入低能量态,但是我们反过来,让美女被气到跳舞,以一种反差的、反常的姿态展现,爆点就出现了。
为什么爆点会在反差处出现?因为新媒体的内容,本质上是在抢夺注意力,而什么东西会一眼就被注意到呢?其实就是反差的、反常的、反直觉的事物,特别是在“常规场景不可能、不应该出现这种事”的时候,偏偏出了这么个事。
再比如之前有一阵,老干部风流行,很多时尚的帅哥美女,一窝蜂地模仿起老干部、体制内穿搭,这是常见的“人设反差”;
还有MCN公司“蜂群文化”,他们旗下的美女主播,套路很一致,就是刻意表现出美女不会有的“猥琐”(这里是中性形容其风格),它旗下的账号,比如王七叶,基本成了抖音的顶流;
再比如咪蒙,她写过一个七夕的选题,别人都写甜蜜的,她来了个《七夕,我在民政局排队离婚》。
从消费者的视角看,这是美女、故事、反差、段子;但从生产者的视角看,我看到的是内容背后的操盘手在输出他的看法、观点、设计思路。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美女如何表演反差”、“七夕为啥写离婚”,都是按照产品设计的模式去实现的,也就是先有一个“观点”,再去实现这个观点。
而自媒体生产的内容还有个优点,叫“开源性”,就是它没什么高科技,当你看到一个账号小部分内容的时候,或者一个爆款的时候,但凡你有一套分析框架,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它的设计思路。
再沿着这个思路反推,你就会发现这个账号与它背后MCN公司的“原始观点”——这些全部都是公开的、可复制的。
当然,我本身是输出观点的自媒体,不是拍段子的,平常写的最多的是财经、社会评论类,对于直接“制造观点”这种事来说,更加熟练。
我们这一类的所谓“干货自媒体”的观点是怎么做爆款的呢?有一个观点叫“先反对,再圆回来”,也就是当所有博主、或者主流风向是“正面意见”的时候,我偏偏唱反调,提出个“反面意见”,而且我还不仅仅是口嗨,我之后还按照一个逻辑给你圆回来。
这种“先反对,再圆回来”的打法,很容易建立起一种“我就是比在座的各位更厉害”的人设,哪怕你仔细看他说的东西,全都是一点用都没有的废话、新瓶旧酒。
特别是很多知乎出身的自媒体人,非常熟悉这一套,因为知乎的回答,之前有一股很容易出爆款的风格,叫“实名反对在座的所有人”、“实名反对所有答案”、“实名反对高赞”。
就这几个字,放在回答前面,一下子就能把人给定住、把人的注意力给抓住,然后他怎么回答?用打辩论的技法,把辩论的逻辑、正反方抠字眼讲立场的逻辑应用下就行。比如最常见的:正方讲“道德”,我们“应该”做什么、做什么是正义的;反方讲“现实”,说实际上你做不到,这是这人对现实的自然反应。
举个例子帮助大家思考。最近不是有只流浪狗咬伤了小孩嘛,很多地方开始扑杀流浪狗,那么放在桌子上的议题就是:到底该不该杀流浪狗呢?从道德层面,以及从现实的层面,你都是可以说出你的观点的。
而很多知乎答主,其实连辩论的逻辑都没学过,就直接用一个孤立的证据,表明下态度,就能完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人设建立。
但不得不说,这样的内容,又是符合我们时代的流量逻辑的,跟“反差美女”一样:先用“实名反对”几个字,3秒内抓住你的眼睛,让你以为要看到什么新的、不一样的东西,然后用一个设计好的产品结构,包括反差的表演、打辩论圆回来的逻辑引导,让你获得所谓“新”体验。
所以,做内容,就是做观点。
像“先反对,再圆回来”,则是一般观点之上的“观点”,搞个时髦的说法,可以叫“元观点”——你把握了“元观点”,你就把握了一般内容制造的工业逻辑。
有哪些“元观点”呢?我先卖个关子,但整体上说,一个“元观点”的出现,一定是顺应了某种人性,而做内容,其实就是你通过你的内容去满足人性。这里面的逻辑,和你开个面馆,做一碗面出来满足你的顾客的商业逻辑是一致的。
但做内容比开面馆的风险低多了,你的产品是“观点”,你用“元观点”把它制造出来,哪怕失败,也不会有多大损失,而且你还可以通过“定向失败”带来的反馈,对人性、流量、商业的逻辑,理解的更深了一点。
接下来我再说一个残酷的、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雄心壮志做自媒体的,做了几个月就都失败了呢?
一个最普遍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输出观点”上出了问题,没有把这一套流程(有观点—做设计—反馈调整)给快速走通,只有一腔热血,哪怕文笔、口才、颜值都处于中上水平,出来的也都是稀疏平常的东西。
当然,他们也知道自媒体做爆款就得模仿、追热点,但是他们是以“消费者”的面貌去观察的,比如说,他们会说,“这人的梗比较多、用的表情包多”、“他的东西看起来很有趣,我的平铺直叙没意思”、“这个人追热点的速度快,哪怕他就是个整合了网上公开资料的”。
他们没有“生产者”的视角。其实如果你有一套框架,从内容生产的角度看,看到的又是另一套东西。
拿我自己来说,我做抖音的第二条视频,叫《在县城,为什么赚不到钱》,截止到我写文的这一刻,有316万的播放量,5.4万点赞量:
但其实我平常很少刷短视频的,连我自己要对标的财经类都刷的很少。
为什么呢?就像我在线下分享经验的时候说的那样(不好意思说的很直接):我们做内容的,是“猎人”,你要吸引的人,是“猎物”——你天天刷短视频,你真的就对短视频、平台与算法熟悉吗?你用猎物的视角看问题,和猎人的是一样吗?还是把自己刷成了“猎物”,被猎人们给捕获了注意力呢?
特别是很多本来很专业,但是做自媒体失败的朋友,交流下来尤其可惜,他们有很专业的内容,但是就是没有做内容的方法与流程,只能火一下,或者根本就不火。
为什么?因为没有观点。
总是顺应自己的“特质”、“优点”、“专业性”去做内容,一开始确实有很多话说,但是最多做10期到20期的样子,就会发现自己被“彻底掏空”了,没新东西可分享了,只能被迫重复直到停更。
——仔细想想,这像不像是我最前面说的那些只知道跳舞的美女视频?都是没有观点,有什么优势就输出什么,其实加一个“反差”的观点就能盘活你的优势。
在我看来,作为专业人士,很多人没意识到:第一,人类的所有道理、观点,都被说过了,做观点的一大思路,就是把“旧观点”包装成“新观点”,这需要方法与“再叙事”;
第二,专业的东西看书学的效率最高,真想学的是不会通过刷短视频、公众号学习的,你分享知识只占20%,剩下80%都是在给对方以情绪体验,如何实现这种分配?你就得借助做观点的思路。
当然,我承认,很多从专业领域出来做自媒体的,都是原来领域的高手,有一份情怀与真心,但我的建议是,哪怕你是抱着做公益的心态,也请摸清并且尊重市场的规律、按照观众们喜欢的套路去做你的东西。
比如我最近看了《南风窗》的一篇报道,采访了一个做公益的大佬,他就说了,做公益,最怕的就是一片真心地付出、捐的钱也不少,最后却好心办了坏事。他举了个例子,说某贫困山区接收了一笔巨款,多好的事儿啊,结果呢,这笔款直接发给了当地村支书,让他去分配,很多人为了拿到钱,就得给村支书回扣,最后当地的风气骤然剧变,腐败成风,就是因为这笔说少不少、说多不多的钱。
你看,你就算是大善人,直接给钱,但在实践中,这些钱却从公益变成公害。
所以,做内容也好、免费分享经验也好,做公益也罢,都得有方法,要尊重市场、尊重人性。俗话说得好嘛:菩萨心肠,霹雳手段。
也正如本篇的标题所说,要学会“做观点”。要按照你的观点、你对人性的判断去设计、输出、反馈,让市场不断验证你的观点,最后逐渐摸清内容市场的“工业生产逻辑”与“商业分发逻辑”,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再说一下本课程的大概内容,以及一些展望。
在我写作本篇的时候,老实说具体的章节和流程还没定下来,目前只能说下我大概要分享的一些重要知识板块。
第一个,做内容的技术。文章也好,短视频也罢,什么技能是必须要掌握的?怎么掌握?什么样的内容具有“成为爆款的潜力”?如何找选题、找角度、生产观点,如何一步步提高文案的水平?
第二个,做内容的姿态。写作这件事,是用你的大脑去入侵别人的大脑,光有技术不行,你还得保持一种高对低、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姿态,它包括心态的建设、精神内耗的削减、精力的管理、角色的扮演,这些我也有一些私人的经验可以分享。
第三个,如何收集、整理、提炼信息。比如说,我的信息源来自于哪里,我从哪里收集资料,我如何整理资料、如何做选题;怎么分辨一个选题是不是有爆点等等。
第四个,怎么追热点。讲一讲追热点的一些技巧与注意事项,如何写一个跟你本领域看似无关的热点等等,比如明星翻车的热点,如何写成一个财经商业领域的事情?
第五个,如何“制造观点”。如何从选题里提炼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如何制造一个让大家觉得十分离谱的、硬核的、完全不一样的观点?
第六个,财经商业领域类的内容要怎么做。因为我是财经、社会评论类,我分享下我对本领域的一些入门、提升心得,让你有路子去形成你自己的一套分析财经、商业的方法。
第七个,情绪的掌控。好的内容,一定是推进了某种情绪,激发了一些情感,或者说带来了一些安慰。我们如何从一个“总情绪”出发,去实现单个内容的“分散情绪”,如何控制内容中情绪的结构。
第八个,对爆款的分析。分析我的、别人的成功爆款,分析该内容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它的结构是什么,创作思路如何,是怎么满足人性或者唤起情绪的。
当然,这上面的一些知识块,是不能靠一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可能需要两篇甚至三篇,我预计单篇超过了7000字的话,就会分成两篇来写,而且绝不说废话。
本课程总体上大概在40篇长文以内,但不会少于30或者35篇,而具体的总篇数最后才能确定。我个人的话,就尽量多写。总的更新时间大概半年到一年,越重要的技能我越写在前面,大家可以放心购买。
最后,希望看到这里的你,不要冲动消费,特别是期待买了本课程马上就能做大做强、成为年入百万的超级大V的……
我本人在抖音、快手起号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特别是我作为一个文字自媒体,还有各种思想包袱的情况下。拿我的不少同行来说,他们不少都是公众号和微博时代的超级大V,在短视频时代却基本折戟沉沙。
但实打实说,我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而且确实有跟写公众号、杂志稿全然不一样的想法、也积极在实践我的想法,并最终通过市场证明了我的想法是否成立。
沉淀之后,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我做的这个课程,必须是我拿得出手的、可以问心无愧向亲朋好友推荐的产品、是我用心制作出来的作品。也希望确实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感觉不亏本的、实打实的技术与经验之提升。
所以,希望购买的朋友,是真正需要这个产品、是想要投资自己、是确实想要做内容或者加深自己对“做内容”这件事的理解的,而不是凭感觉冲一把。
也希望我的坦诚分享,能尽可能满足你的需求。
以上。
🔥【做内容,就是做观点】🔥
你是否也刷到过无数美女跳舞的视频,却瞬间滑走?🤔 因为“无观点”的内容已经无法吸引我们了!真正的爆款,靠的是“反差吸引”和“元观点”!
🎯 反差吸引:美女被甲方气到跳舞?这种反常的桥段,瞬间抓住你的注意力!因为新媒体内容,本质是在抢夺注意力,而反差的、反常的、反直觉的事物,才是真正的爆点!
💡 元观点:先反对,再圆回来!当所有人都在说“正面意见”时,偏偏唱反调,再用逻辑圆回来,瞬间建立“我比你们都厉害”的人设!这就是内容生产的“工业逻辑”!
🚀 做内容,就是做观点:无论是美女跳舞、老干部风,还是七夕离婚,背后都是观点的操盘手在输出他的看法、设计思路。没有观点,再美的内容也只是昙花一现!
📈 如何成为内容猎人? 别把自己刷成“猎物”,要学会用“生产者”的视角去看内容。掌握“元观点”,你就能把握内容制造的工业逻辑,成为真正的爆款制造者!
💬 你准备好用“观点”征服社交媒体了吗?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吧!👇
#内容创作 #爆款制造 #观点为王 #新媒体运营 #反差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