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西北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每一个“韧”的人都会被看见

毕业致辞 韧性精神 人生哲学 西北大学 2024届毕业生 中华文明 心理韧性
在西北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上,致辞者以“韧”为核心,鼓励毕业生在面对人生挑战时保持坚韧。致辞者回顾了老校长侯外庐先生的“韧”的精神,并将其作为西大的传承赠予毕业生。面对当下“卷”与“躺”的争论,致辞者提出“韧”才是人生的正道,强调通过“化欲望为志气”“化内耗为内省”“化执念为执着”“化刚性为弹性”四条心法,成长为“韧”的人。致辞者指出,热爱是“韧”的起点,接纳是“韧”的觉醒,当下是“韧”的行动,弹性是“韧”的成就。最后,致辞者祝愿每位毕业生都能成为“韧”的人,并相信每一个“韧”的人都会被看见。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亲爱的同学们,可敬的老师们、家长们,可亲的校友们、来宾们:

(亲爱、可敬、可亲,把对不同对象的形容精准地表达出来了。)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2024届全体毕业生人生旅途中,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好日子。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值得特别记忆的大日子。因为,作为一位新西大人,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西大的毕业典礼,见证你们青春中这一非凡而闪亮的时刻;作为一位西大的老师,今天也是我第一次穿上满身西大荣光的导师服,你们也成为了我满心欢喜送别的第一届毕业生。祝贺你们,祝大家毕业快乐!

今天,是我来到西大的第221天。虽然时间还不长,但已经遇见了许多美好的瞬间,在我的心里扎根、生长。虽然没有能够陪伴各位同学一起度过一个完整的大学时光,但我并不想仅仅因为制度的设计,只能成为大家毕业证书上一个抽象的签名。尽管我也不敢奢望,在毕业典礼上这一刻短暂的相逢,就有资格挤入你们大学时光的记忆容量,占据一个微不足道的片段,但我又很愿意相信,毕业典礼是激发师生“量子纠缠”、创造思想“叠加态”的一个奇妙场域,也许和即将开启新生活的你们,在未来的某个时空里发生“超距作用”。

(从“超距作用”引出与侯外庐先生的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汇,进而引出“韧”这个全篇的文眼,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当我踏进西大的校园,就曾真切感受到过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汇。因为我到西大报到时,行李箱里带的唯一一本书,就是老校长侯外庐先生的那本回忆录——《韧的追求》。当我沿着侯老走过的路,才更加深切地领悟到,侯老毕生实践的这一个“韧”字,不正是西大的“心传”之一吗?于是,在今天这个重要的时刻,我也想将这个“韧”字,转赠给全体毕业的同学们。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人生阶段,同学们或许有期待,也有迷茫;有兴奋,也有不安。**而当下充斥耳边的似乎更多的是另两个字:一个是“卷”,一个是“躺”。可能对很多同学而言,人生就如同钟摆,卷多了痛苦,躺久了无聊,最后只剩下在“卷又卷不赢、躺也躺不平”之间来回摆动,这其实是意义的危机、成长的困顿,人生难道只能选择“非卷即躺”吗?**我以为,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走好人生之路,侯老早已用自己一生的学行,为我们给出了清晰而有力的答案,那就是:“韧”才是人生正道!

(由时下热门的“躺”和“卷”的争论,抛出另外一种人生选择,即是“韧”,然后进行详细阐述,是比较独到的。)

于是,我也深信,其实在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每一个西大人的心底,都埋藏着“韧”的种子。这是因为:

(从传承、从时代、从文明的维度来阐明“每个西大人的心底,都埋藏着‘韧’的种子”,视野越来越宏阔,站位越来越高,逐渐把本篇致辞的立意拔高到新的高度。)

  • 我们赓续着一脉“韧”的精神
  • 我们深嵌于一个“韧”的时代
  • 我们滋养于一个“韧”的文明

我们赓续着一脉“韧”的精神

侯先生早年求学之路十分坎坷,他受李大钊先生的影响立志翻译《资本论》,24岁起旅法三年的他,只是个“三无青年”:没工作、没收入、还没学位。但侯先生“有志为他人无志所为”,没有逛过巴黎名胜,没有进过剧场,“把生活降低到最低水平”,将全部心力都献给了《资本论》的学习和翻译,并找到了毕生矢志不渝的信仰。张岂之先生说,每次读《韧的追求》,眼里都充满了泪水。我至今读来,也依然为之深深震撼。我更希望这种“韧”的精神,能转化为每位西大学子一生的精神财富。

我们深嵌于一个“韧”的时代

无论是人工智能席卷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将引发生产力的颠覆性变革,还是全球格局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导致生产关系的剧烈重构,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新的强大叙事,更迫切地呼唤着韧性时代的到来。而同学们有幸见证建党百年与建校百廿周年,接受了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淬炼;也在“疫”中入学求学的特殊时期,经受住了战胜焦虑、砥砺互助的重大考验,初步体悟了“韧”的力量。

我们滋养于一个“韧”的文明

站立在脚底下这片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上,处处都可以汲取“韧”的养料:从《周易》的刚健自强,到盛唐的开放包容,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到“风起陕甘宁”的革命圣地红色延安,历史上总有着无数和侯先生一样的先觉者,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勠力维系和重塑我们华夏文明的共同体。也正因无数的前贤,“给文明以岁月、赋生民以坚韧”,中华文明史上虽遭遇过多次严峻挑战和重大危机,却历经五千多年而延绵不绝。

正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强“韧”之道,让“韧”这个字的本意,从一张割不断、划不破、煮不烂的熟牛皮,被先民充满智慧地引申为“刚柔并济、张弛有道”的深刻辩证法。融入到个体生命之中,则体现为一种刚毅执着的意志品质,一种沉浸专注的生命状态,一种抗压反弹的心理能力。在此意义上,侯先生也为我们当下践行“两个结合”作出了先行示范。

理解“韧”的含义不难,实践“韧”的追求不易。虽然每个人的性情、经历都不相同,但大家可能会面临许多相似的生存处境和人生境遇。而“韧”的能力,则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而提升的。因此,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比选择“韧”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韧”的人?如何才能激发出“韧”的内生力量,让潜藏在我们心中“韧”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化为整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基质?

(由设问引出四条“韧的心法”,除了第一条,后续三条都充分运用了单字重叠法和对比法,内耗—内省,执念—执着,刚性—弹性,很妙,我们在日常写材料中可以借鉴。)

  • 成为一个“韧”的人,要“化欲望为志气”
  • 成为一个“韧”的人,要“化内耗为内省”
  • 成为一个“韧”的人,要“化执念为执着”
  • 成为一个“韧”的人,要“化刚性为弹性”

为此,我想跟大家简单分享四条“韧的心法”。

一、成为一个“韧”的人,要“化欲望为志气”

欲望是生命的本能冲动,是向外索求、系于他者;志气是生命的意志指向,是向内专注、回归自身。梁漱溟先生曾告诫,年轻人的焦虑,在于把欲望当做志气。**信息化时代,数字化生存更精准地俘获、解码并再生产出了无穷的欲望,碎片化信息构筑成了围困日常生活的“理性牢笼”。相信大家都体会过,躺着划手机或许可以短暂地抽离,其实并不能真正地缓解焦虑,随之而来的更大空虚,反而越发消解掉现实世界的行动力和对生活的掌控感。要想不当感官的囚徒、不被欲望所支配,就要努力去发现自己真正的热爱,找到人生的使命感。“韧”的源动力发于热爱,为热爱而全力奔跑,浇灌着我们生命的意义,这才是外物所不可夺走之“志”。**侯先生拥有着很多人所没有的幸运:在年轻时就笃定了一生的信念和热爱的方向。但只要我们不害怕试错,敢于去探索、去尝试、去经历、去发现——并坦然地接受生活的考验和成长的折腾可能所需付出的代价,那么请相信我,你们人生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费,都可能获得更丰富的认知和体验,又抑或打开通向更广阔生命天地的岔口。

二、成为一个“韧”的人,要“化内耗为内省”

内耗是陷入对没有发生的事、或无法改变的现状的犹疑忧惧,导致不断地怀疑自己、侵蚀自己;而我所理解的“内省”,不只是为了做更好更完善的自己这种强化内在紧张的评判式反思,而更多的是在于接纳自己、找回自己。“韧”的前提是接纳,这世上并没有“零内耗”的人,而经过内省觉察的接纳,是减少精神内耗的良方。全然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必因一时的失意而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也不必因过度在意周遭的目光和他者的评价而否定自我,更不必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放弃更多值得的瞬间。接纳还意味着允许自己会存在负面情绪,接受不符合自己期望的状况存在,接受总有超出自己控制的事情发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真实的自己,不逃避、不厌弃、也不停留,所有念头和情绪的浪涌终将会退潮,我们就能冲出精神内耗的漩涡,重新汇聚“韧”的勇气,一点一滴地完成自我的超越。内省是让我们做自己的观众,人生就像一部电影,如果只看其中一个镜头,会觉得乏味而无意义,但只要将我们一生无数的镜头拼接起来,就会发现每一个生命的故事,都自有其精彩。

三、成为一个“韧”的人,要“化执念为执着”

执念纠缠于结果,是受病态的欲望困扰,和对失败的过度恐惧;执着则聚焦于当下,是对热爱的持续投入,让“心流”不断涌现。侯先生为翻译《资本论》耗费十年光阴,却因部分手稿不幸毁于战火未能完稿,而由王亚南、郭大力合译的《资本论》1938年出版,成为了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侯先生对此虽不无遗憾,自谓“甘苦愧喜交织”,却从此放下了心结,不再执念于此。他逐字逐句下的苦功,其实并非篇幅多寡所能衡量,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强大的思维能力和研究方式的宝贵训练,最终将科学方法论运用于中国思想史研究而大放异彩、开宗立派。我们都执着于理想,但并不必追悔过去、迷失未来,而是要将理想融入到人生每一个当下的瞬间;我们都期待于未来,但其实这世界上并不会有一个完美的未来在等着我们,却常常因为过于追求未来的结果而忽视了当下才是最可宝贵的。当下、现在、此刻的我们,应干什么、要干什么,就专心干好什么、干成什么。“韧”始于当下具体的行动,只有对当下的高度专注投入,才能不断触发并汇聚高纯度的涓涓“心流”体验,形成正向反馈循环,从而更容易自然平顺地实现目标、达成所愿。就如前贤所言:“如果有一天,你不再追逐情爱,只是去爱;你不再惦念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急于长成,只是去修。于是,一切才真正开始。”

四、成为一个“韧”的人,要“化刚性为弹性”

“挺”是刚且硬,“韧”是柔而固。要走下去,既要“挺”;但要想走得远,更要“韧”。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躲开生活的锤打,都可能要经受失败的挫折,“死扛硬挺”的等待和忍耐固然重要,但身处逆境和低谷,能够自我反弹、自我修复的“复原力”更重要。“韧”在生命中的展开靠的是“弹性”。心理韧性的增强,固然要吃一番苦、经得起磨、扛得住事,但内在“弹性”的养成,就是要延展生命的宽度、积蓄生命的力量,让高复原力、高心理韧性的习得,成为持续充盈我们内在生命的终身成长目标。而外在“弹性”的获得,来自于与这个世界的连接,就如一个点几乎没有韧性,但由多个点编织成一张网,就充满了反弹的张力。大家虽然毕业了,不妨**多“摇摇人”,**找师友们吐槽聊天;**常“散散心”,到大自然解压舒缓;再“跑跑步”,**激发自身体内的潜能,都能有效地增强我们与世界的连接感。母校的老师和同学,永远像一张牢靠而坚韧之网,在你们的身后,始终支持着你们,与你们同行。

总结起来,我想可以用四句话概括:热爱是韧之始,接纳是韧之觉,当下是韧之动,弹性是韧之成。

各位亲爱的同学,**起飞的时刻,总是最吃劲的;人生的起伏,也是最寻常的;**而侯老传授给我们的“韧”的心法,则是最有效的。人生之路,道阻且长,在这个惜别的时刻,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赠给大家——那就是“韧”。只要我们“发于热爱,觉于接纳,行于当下,复于弹性”,就具有了应对一切不确定性、面对一切人生挑战的“韧”的力量。

最后,为每一位同学送上我最真诚的祝愿,祝愿你们都能成长为一个“韧”的人!我的内心也无比确信,每一个“韧”的人,每一个“韧”的西大人,都会被看见!

谢谢大家!

(文中的加粗和划线部分同样值得学习借鉴。)

最后我想说的:以一字作为文眼去展开整篇文章的论述,这一写法我们也可以参考借鉴,从两到三个大的层面去讲。本篇致辞就是从我们为什么可以成为“韧”的人,以及如何成为“韧”的人去展开的。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什么是“韧”的精神?
回答: “韧”的精神是一种刚毅执着的意志品质,一种沉浸专注的生命状态,一种抗压反弹的心理能力。它源于中华文明的强韧之道,体现在个体生命中的刚柔并济、张弛有道。

问题 2: 为什么“韧”是人生正道?
回答: 在当下“卷”与“躺”的争论中,“韧”提供了一种更积极的人生选择。它帮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专注和坚持,找到人生的意义,走好人生之路。

问题 3: 如何理解“化欲望为志气”?
回答: 欲望是向外索求,而志气是向内专注。通过发现真正的热爱和使命感,将欲望转化为志气,才能获得“韧”的源动力,为生命赋予意义。

问题 4: 如何减少精神内耗?
回答: 通过内省觉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允许负面情绪和不符合期望的状况存在,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真实的自己,从而减少精神内耗,汇聚“韧”的勇气。

问题 5: 什么是“化执念为执着”?
回答: 执念纠缠于结果,而执着聚焦于当下。通过持续投入热爱,专注于当下的行动,才能触发“心流”体验,实现目标,达成所愿。

问题 6: 如何培养心理韧性?
回答: 通过增强内在“弹性”,延展生命的宽度,积蓄生命的力量,同时通过与世界的连接,如与师友交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增强外在“弹性”,提升心理韧性。

问题 7: 为什么“韧”的时代已经到来?
回答: 当前世界正经历科技革命、全球格局调整等深刻变化,迫切需要韧性时代的到来。同学们在建党百年、建校百廿周年以及疫情期间的经历,已经初步体悟了“韧”的力量。

问题 8: 如何将“韧”的精神融入生活?
回答: 通过“化欲望为志气”“化内耗为内省”“化执念为执着”“化刚性为弹性”四条“韧的心法”,将“韧”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应对人生挑战。

问题 9: 为什么“韧”是西大的“心传”?
回答: 西大老校长侯外庐先生毕生实践“韧”的精神,并将其融入西大的传统中。这种精神通过一代代西大人的传承,成为西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 10: 如何成为一个“韧”的人?
回答: 成为一个“韧”的人需要发于热爱,觉于接纳,行于当下,复于弹性。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激发出“韧”的内生力量,让潜藏的“韧”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