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故事的本质

故事创作 电影评论 艺术哲学 生活意义 开放式结局 电影形式
许多先锋艺术家和评论者轻视故事,认为其老旧且缺乏创新。然而,故事作为生活的简化形式,本质上是为生活赋予意义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哲学还是故事,都试图通过简化复杂的生活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故事创作者面临两难:既要简化生活以使其透彻,又要避免过度简化以保留真实感。好的故事需要在透彻与暧昧之间找到平衡,开放式结局正是这种平衡的体现。过于追求真实可能导致故事丧失重点,而适度的“虚假”反而为理解复杂世界提供了入口。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很多先锋艺术家,或者说很多受某种“高级”思想影响的评论者是挺瞧不起故事的。

他们觉得故事太老旧了,是古人的玩意儿,一点也不时髦,也没有创新。

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走火入魔的危险,这又涉及到艺术的宗旨了。

对于我这种更倾向为人生而电影的人来说,任何形式都只是人类社会及人的内心情感与理智的承载形式。

有无创新,其实是次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它能否抵达现实与情感的真实。

所以是故事本位还是电影形式本位都没有任何问题。

再回到现实,绝大多数电影,特别是商业电影,肯定是以故事作为根基的。

而以故事为核心的电影,必然故事的好坏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说,故事,是对生活的模拟。

说得很精彩,但我愿意更简单粗暴来说:故事,是对生活的简单化。

生活太复杂了,它的复杂对于所有人都是一种精神负担。

所以,你能看到很多人迷茫,找不到方向。当然,你也能看到,很多人始终坚持自己极端狭隘的思想,既使所有的事实都证明他是不对的。

前者是对这个世界复杂本质的手足无措,人类的理性无法处理这种复杂,于是就显得含混不清进退失据,而后者是潜意识意识到这个真相之后的自保之策,他主动把自己圈禁在一个简单的围墙里,既使这个围墙四处漏风,让人失笑,他也绝不踏出一步,因为不确定才是最残酷的惩罚。

故事与哲学从本质是一样的,它们试图为生活找到意义。

找到意义的方法就是简单化。

哲学,是将生活风干,抽象化,在骨架上去理解它,从而获得某一个面向上的清晰。

而故事不同的是,它是以某种哲学观作为依据,重新裁剪生活,让无目的的生活若有若无地呈现出某种意义。

当然有人会问,有些电影并不是讲生活是有意义的,反而是讲生活的无意义。但你要知道,无意义也是意义的一种。它同样是一种绝对性的评判。

真实的生活是无法被讲述的,因为太复杂了,它只能是它自己,除非你亲身经历它。

所以一个追求的故事创作者,往往就会进入一种两难的境地。

他不想简单化生活,却又不得不简单化生活。

将生活有效的简单化,叫做透彻,但它有违一个有追求创作者试图还原真实的初心,所以他更高的追求,就是要对抗这个这种清晰,这时作品就会呈现出另一种珍稀的品质,叫做暧昧。

过于透彻,往往陷于武断,而过于暧昧,则会让观众抓不住重心。在透彻与暧昧之间的精微平衡,是一个好故事构思过程必经的阵痛。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所谓开放式的结局,其实就是这个平衡的最自然结果。你不去为你的人物命运盖上斩钉截铁的印戳,人物他就仍然有着别的可能性,而这一可能性,让他趋近于现实中的我们。

开放式结局,是一个创作者面对他的人物,以及命运本身的谦逊。举一个例子,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你到最后仍然不清楚主人公杀人的动机,但是正是这种模糊,让它不陷入那种典型的阶级仇恨论调,也不是那种廉价的人性论调,而为人的本性留下了很多可贵却也恐怖的谜团。

但这种透彻与暧昧的平衡不是平均主义的,它是以透彻为主的。只有认识这一点,才不会被某种无限逼近真实的想法所误导。

有些电影丧失重点,往往就是打着“真实”的旗号进行的。因为真实就是复杂,复杂就是没有重点。逼近绝对意义的真实,就是瓦解故事本身。

故事是用抛弃某种真实去逼近真实,因为我们的脑容量太有限。它的“虚假”,才让我们有了理解这个无解世界的某种入口。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为什么有些先锋艺术家瞧不起故事?
回答: 他们认为故事过于老旧,缺乏创新和时髦感,不符合现代艺术的追求。

问题 2: 故事的本质是什么?
回答: 故事是对生活的简单化,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生活并为其赋予意义。

问题 3: 故事和哲学有什么相似之处?
回答: 两者都试图为生活找到意义,哲学通过抽象化,而故事通过裁剪生活并依据某种哲学观呈现意义。

问题 4: 为什么故事创作者会陷入两难境地?
回答: 他们既不想简单化生活,又不得不简单化生活,因为真实生活过于复杂,无法完全还原。

问题 5: 什么是好故事的重要标准?
回答: 在透彻与暧昧之间找到精微的平衡,既不过于武断,也不过于模糊。

问题 6: 开放式结局的意义是什么?
回答: 开放式结局保留了人物命运的可能性,使其更接近现实中的我们,体现了创作者对人物和命运的谦逊。

问题 7: 为什么有些电影会丧失重点?
回答: 这些电影往往打着“真实”的旗号,但真实就是复杂,复杂会导致没有重点,从而瓦解故事本身。

问题 8: 故事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世界?
回答: 故事通过抛弃某种真实去逼近真实,为我们的有限脑容量提供了理解无解世界的入口。

问题 9: 为什么透彻与暧昧的平衡以透彻为主?
回答: 以透彻为主可以避免被无限逼近真实的想法误导,确保故事的重点和清晰性。

问题 10: 举例说明一部电影如何体现透彻与暧昧的平衡?
回答: 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通过模糊主人公的杀人动机,避免了简单的阶级仇恨或人性论调,为人的本性留下了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