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时间,五条写内容的原则

内容策略 写作技巧 SEO优化 内容创作 时间管理
在五年的内容创作中,作者总结出五条核心原则。首先,选择中观视角,避免过于宏观或微观,聚焦于既能提供方向又能指导实践的中间地带。其次,不追逐新闻,而是寻找真正能带来新视角的“新”内容,尤其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第三,强调偏见优于全面,鼓励个性化表达和独立思考,避免平淡无味的百科全书式写作。第四,从人物入手,通过一手资料了解其背景和决策过程,避免依赖第三方猜测。最后,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好的内容需要发酵和持续更新,确保其长期价值。这些原则旨在帮助创作者产出更具深度和启发性的内容。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虽然写了五年的产品沉思录,但是却一直没有整理出来所谓的「原则」。基本上都是我和 fonter 凭着感觉和品味来选择的。

但最近接连有好几篇给产品沉思录的投稿,在和这些作者反馈的时候,重新梳理了下选题的思路和原则,未必适合所有人,但似乎这五年来冥冥中都在遵循这种原则。

原则 1:中观:

  • **避免过于宏观。**抬头看路,但不试图只讲形而上的东西,比如宏观经济,时政社会变化或者行业分析等。这类内容看起来宏大,但对实际生活帮助不大,且很难改变人们的行为。
  • **避免过于微观。**低头走路,但不只关注脚下,比如只讲某个产品的功能细节,或者聚焦在某一次成功的分析。这类内容实操性很强,但是和大多数人的情境不符,且忽略了环境变化。
  • **选择中观视角:**是指在两者之间的低空飞行,可以起飞也可以降落,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既能告诉前方有什么,又能指导如何抵达。比如《零售的哲学》中铃木敏文如何洞察用户需求的部分,既有案例又有其方法论。

原则 2:News ≠ New

  • 不追逐新闻,因为新闻本身只是历史的重复,并没有提供任何增量信息,只是提供谈资而已,比如所有 TMT 行业的投融资新闻。新闻追求的是耸人听闻,忽略了构建一个事物缓慢的过程,而多数时候这些缓慢构建的过程才是常态,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
  • 真正「新」的东西,是能给自己带来全新视角的东西。它可能是几十年前的一篇文章,或者是某个不同行业人们的访谈 —— 多数时候它们都不是最近一两天才出现的。而越是久远但对自己有启发的东西,说明其价值越高,因为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打磨。比如万尼瓦尔.布什在 1945 年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的《As we may think

原则 3:偏见 > 全面

  • 过于全面多数时候等于平淡,并且多数人不愿意捧着百科全书的词条阅读。请保持你的风格,不要囿于各种文体风格,避免毫无感情的出版用语,我们不是在写教科书。
  • 偏见是一种视角,把写作的对象当做镜子,映射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这会对读者带来双重的价值 —— 挖掘对象的价值,以及个人思考的价值。所以请大胆的进行归纳和融入自己的思考,不要担心肤浅和错误,将其视为进步的机会。

原则 4:从人物下手

  • 多数时候人的生命比产品和公司长,了解这些人的个人经历和成长环境,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决策背景,以及是什么机缘促成了他去创造这件事物。
  • 尽量寻找一手资料,如这个人写的东西,对外的访谈,自传等,因为一手资料能保留其主观且中观的视角,有具身可借鉴学习的地方。
  • 避免完全通过第三方资料来描绘和猜测,这样会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但是会缺少具体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原则 5:两周时间起,但永远未完成

  • 时间是一种衡量维度,任何一个好的专题都不会在一天之内完成。这并非是效率的问题,而是一个「发酵」的过程。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将其静置,并保持距离,才能观察到可以改进的地方。而这种时间的历练和距离,能让内容的半衰期变得更长。
  • 我们生活在时间的河流中,所以任何专题都没有结束的时候。记得定期看看曾经关注的话题/人物/产品有了哪些变化,来及时更新他们,也是让自己温故知新,以及看到他们是践行了当年的承诺,以及过往的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什么是「中观」视角?
回答: 中观视角是指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平衡,既能提供对未来的洞察,又能指导如何实现目标。它避免了过于宏观的抽象理论和过于微观的细节,专注于普通人可以理解和应用的层面。

问题 2: 为什么不应该追逐新闻?
回答: 新闻往往是历史的重复,缺乏增量信息,且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忽略了事物缓慢构建的过程。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能带来全新视角的内容,即使它们可能是几十年前的。

问题 3: 为什么偏见比全面更重要?
回答: 过于全面的内容往往平淡无奇,而偏见则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能够映射出作者的判断和思考,为读者带来双重价值——既挖掘对象的价值,也展示个人思考的价值。

问题 4: 为什么应该从人物下手来写作?
回答: 人的生命比产品和公司更长,了解人物的个人经历和成长环境有助于理解其决策背景和创造事物的机缘。一手资料尤其重要,因为它们保留了人物的主观和中观视角。

问题 5: 为什么需要两周以上的时间来创作内容?
回答: 好的专题需要时间「发酵」,通过静置和保持距离,可以发现改进的空间。这种时间的历练能让内容的半衰期更长,并且定期更新内容有助于温故知新和验证判断。

问题 6: 如何选择真正「新」的内容?
回答: 真正「新」的内容是那些能带来全新视角的东西,它们可能来自几十年前的文章或不同行业的访谈。这些内容经过时间的打磨,具有更高的价值。

问题 7: 为什么应该避免使用第三方资料?
回答: 第三方资料虽然可以讲述一个很好的故事,但缺少具体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一手资料保留了人物的主观视角,更具借鉴价值。

问题 8: 如何确保内容具有长久的价值?
回答: 通过足够的时间「发酵」和定期更新,可以让内容的半衰期变得更长。定期回顾和更新曾经关注的话题、人物或产品,有助于保持内容的相关性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