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投资的时间做标尺,挖掘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时间管理 职业发展 自我探索 热爱挖掘 个人成长
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时间投入来挖掘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作者通过与朋友讨论,提出了两种思路:证明和证伪。证明思路强调找到自己乐此不疲且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而证伪思路则通过观察自己在哪些事情上总是偷懒或抄捷径来排除不热爱的事情。作者还建议在职业生涯的前期多尝试不同领域,后期则收敛选项,做出决定。衡量热爱的标准是通过记录时间分配,分析哪些事情投入了大量精力却不觉得累,并且对他人有帮助。最终,作者强调诚实记录和感受是找到真正热爱的关键。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抱歉这周没有按时更新,因为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跑,难得出门就都用来见人了。顺道还和孟岩以及毛远录了两期播客,后续会陆续剪辑放出。

在北京和 @毛远 录播客的时候,谈到了一个困扰自己许久的问题:如何找到你自己热爱的事情。

这个问题困扰就在于,自己从未有过这方面的困扰,但是身边有位很要好的朋友,却对这个问题有不少困扰。我们探讨过也不止一次,但自己只能感性的回答诸如 —— 你品,你细品,它就出来了这种鸡汤,或者发给他保罗 · 格雷厄姆的那篇《天才的车票理论》,也就止步于此了。

具体的建议才是好建议,只提供情绪价值并不能真正解决困扰。

恰好和和毛远在聊播客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一番探讨意外发现了另一种视角,以及可以衡量的方式。在这里综合整理下来,也算是回应下那位好友的问题。

挖掘热爱的两种思路:证明 or 证伪

保罗 · 格雷厄姆的那篇《天才的车票理论》其实提供了一种「证明」的方式,即如何哪些标准的事情才算得上是热爱的事情。

但这些年才明白,并非所有人都像自己一样兴趣广泛,这并非贬义,而是一种现实。而常见的挖掘热爱事情的方式,总是让我们去找那个自己「不给钱也愿意做」的事情,并且乐此不彼。

想起个段子,每当我这样说时,那位朋友就会真诚地提问:那睡觉算不算呢?这时候我就不知道说什么了,好像床垫试睡员也并非是天天睡觉。

当然,按照保罗 · 格雷厄姆的理论,你的这个热爱需要有一定的「外部性」,即对其他人也有帮助,才是一个比较值得投入一生去热爱的事情。

但这种思路有一个缺陷在于,就像是股票中的做空一样是没有上限的 ——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能做且能帮助别人的事情,那么到底探索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万一这个事情自己七八十岁才找到怎么办呢?

不过我们可以从上面的思路借鉴到一个证明自己热爱的标准:自己乐此不彼,且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

另一种思路是反证,即明确知道自己不喜欢做什么事情。但这里其实并不是感性地判断,而是可以通过具体地观察来看:自己经常做哪些事情的时候,想要偷懒或者抄捷径。

比如管理一个大团队,看起来是一个「高层」的必经之路,也能很彰显身份和地位。我一度觉得这是一个很爽的事情。

但后续发现,我在这方面总是偷懒或者抄捷径。之前公司每个月每个季度都有复杂的复盘过程,我总是屎憋屁股门才想起来做这个事情。而对于情绪波动大但能力有问题的人,更是得过且过 —— 因为开掉一个人带来的麻烦比留着更糟糕,毕竟这不是自己的公司,牵涉到员工去留总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

曾经还被人提醒过不太会主动做一些「面子活」,比如虽然职级很高但是却不主动做一些「组织能力建设」,不对未来团队「做出人才盘点和规划」,将来团队人少很容易被人欺负或者缺少腾挪甩锅的空间。每每听到这些建议,我的头都有两个大,宁可抄捷径就带三五个人做喜欢做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证伪我并不热爱管理,更不热爱做一个职业经理人,也就不必在这里面勉强自己了。

当我们有了证明的条件,和证伪的手段,还需要一件事情就是何时发散,何时收敛。

万维钢老师在《指导生活的算法》中提到了「37% 法则」。假如你希望在工作十年左右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前 4 年应该尽可能地多尝试,增加自己的选项不后悔;而在后面的时间可以用来收敛选项,让自己能做出决定。

这和个人经验也比较相似,我在 2008 年毕业刚开始做的游戏原画设计,中间考虑过做动画导演、游戏设计、UI 设计、交互设计等。直到 2013 年左右,才真正笃定的想成为一名产品经理,能独立创造一个产品及服务。在这之后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个方向展开。

衡量热爱的一个标准:用投入的时间做标尺

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在这次对谈中,我意识到,其实这种人生使命也好,热爱的事情也罢,都不是天上凭空掉下来的,而是在过往的岁月中,悄悄埋下了种子。

先做个实验,回顾下你上个月的 2 号做了什么,最好能把一天的时间分配回忆起来。如果你没有写 lifelog 的习惯,那么大概率是会想不起来的。

但这些日子确实发生了许多具体的事情,有让你开心的,有让你讨厌的,有满足你好奇心的,有不得不去做的。但如果我们想不起过往的日子中时间的分配,以及我们队这些时间投入后的回报评估,那么如何去量化我们对所做事情的偏好呢 —— 大概率只能拍脑袋,但是很可能只是最近一段时间情绪的波动所影响 —— 想想每年写年度总结时候,是不是很容易写成 Q4 总结?

所以当你有了一定的阅历,可以培养一个记录自己时间分配的习惯,然后这样持续半年到一年左右(别被吓到,刚开始可以精细点,后续大概记录一些节点就好),就有了一个时间样本。

然后从这个时间分配的样本中,可以看看哪些事情投入了许多精力,但自己并不觉得累害乐此不疲,并且还对别人有帮助的;看看哪些事情自己不得不做,但是每次都想偷懒走捷径的。

比如在没创业之前,我每周在产品沉思录上的投入时间每周也要十来个小时,风雨无阻的持续了五年,虽然自己不愿意说自己是做内容的人,但是写文字传递理念,却是自己很热爱的事情,身体是不会撒谎的。再比如说,我曾经不止一次想要学习写代码,各种 flag 插在背后宛如戏台上的老将军,但是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借口来逃避,回头来看其实并没有投入很多时间在上面,自然谈不上热爱;又比如虽然自己有运动健身,每次都是掐着点结束,没有说再多游几圈或者多坚持几分钟,所以我能很确定自己不是热爱运动的,只不过是为了健康不得不做些事情。

这样一番分析后,大抵会有一些惊喜的发现。

当然,别忘了最关键的原则:你要对自己诚实。

这意味着你的记录要诚实,你对这段时间投入后带来的感受要诚实。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回答: 可以通过两种思路:证明和证伪。证明是指找到那些自己乐此不疲且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证伪则是通过观察自己在哪些事情上总是偷懒或抄捷径,来明确自己不热爱的事情。

问题 2: 什么是“天才的车票理论”?
回答: 这是保罗·格雷厄姆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真正热爱的事情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性”,即对他人也有帮助,才值得投入一生去追求。

问题 3: 如何衡量自己对某件事情是否热爱?
回答: 可以通过记录时间分配来量化自己对所做事情的偏好。观察哪些事情投入了许多精力但自己并不觉得累,且乐此不疲;哪些事情自己总是想偷懒或走捷径。

问题 4: 何时应该发散尝试,何时应该收敛选择?
回答: 根据“37% 法则”,如果你希望在工作十年左右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前 4 年应该尽可能地多尝试,增加自己的选项;而在后面的时间可以用来收敛选项,做出决定。

问题 5: 为什么记录时间分配对找到热爱的事情很重要?
回答: 记录时间分配可以帮助你量化对所做事情的偏好,避免被最近的情绪波动所影响。通过回顾时间样本,可以发现哪些事情真正让你乐此不疲,哪些事情是你不得不做的。

问题 6: 如何避免在寻找热爱的事情时陷入迷茫?
回答: 通过证伪的方式,明确自己不热爱的事情,可以缩小选择范围。同时,记录时间分配并诚实评估自己的感受,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

问题 7: 为什么“对自己诚实”是找到热爱事情的关键原则?
回答: 只有诚实地记录时间分配和评估自己的感受,才能避免自欺欺人,真正找到那些让自己乐此不疲且有意义的事情。

问题 8: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热爱管理或职业经理人这类工作?
回答: 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在管理或职业经理人这类工作中是否经常偷懒或抄捷径。如果发现自己总是避免这些工作,那么可以证伪自己并不热爱这类职业。

问题 9: 为什么热爱的事情需要具备“外部性”?
回答: 具备“外部性”意味着你的热爱不仅对你自己有意义,也对他人有帮助。这样的热爱才更值得投入一生去追求,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社会价值。

问题 10: 如何避免在寻找热爱的事情时浪费时间?
回答: 通过“37% 法则”,在前几年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的事情,增加选项;在后面的时间里收敛选择,专注于那些真正让你乐此不疲且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