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报童一年了:写让奇迹成真

写作技巧 内容创作 自由职业 个人成长 知识付费
在2023年,作者通过每周撰写小报童专栏,完成了从“文字博主”到“写作者”的身份转变,掌握了系统性输出长文的能力。写作不仅提升了她的思维敏捷性和逻辑能力,还让她在与人交流时更注重深度而非浅层对话。此外,她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优化了知识获取的方式,提高了阅读效率。小报童的付费模式帮助她建立了可持续的写作系统,改善了与金钱的关系,使她能够专注于高质量的内容创作。尽管周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者计划在2024年调整更新频率,增加休耕期,以保持创作的可持续性和灵感。她感谢读者的支持,认为小报童不仅让她成长,也让她与更多灵魂连接,实现了奇迹般的转变。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1 前言

今天是2023年的最后一天,这是今年的第53篇小报童。

首先要深深地感谢大家,我们共同完成了每周连接、横跨一年的写作和阅读计划,这是一项美妙的成就。希望我们都比年初的时候更爱自己了一点,也更爱世界了一点。如果我在这个过程中曾帮到过一点忙、让你感到过「有启发」,那就是我最大的荣幸。

一年过去,本来想写个「今年干了啥」的年终总结,但是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不用。这一年干了啥,不都已经既深度又彻底、甚至有些过分啰嗦地写在小报童里了吗?省了!耶!(通过全年写20多万字省掉了年末写2000字,我可真是个会偷懒的小机灵鬼呀!

所以后来我决定,不写常规的年终总结了,就和朋友们分享一下这一年写小报童的幕后吧。上一篇我在预告的时候写过,大家在我这个餐馆吃了一年的饭,年尾这一篇相当于第一次绕到后厨,看看主厨大汗淋漓的日常。于是这几天,我花了不少时间整理思绪,就像是把杂乱的后厨再打扫得更干净、更赏心悦目一些,现在终于可以把那扇神秘的铁门打开,邀请你参观操作间里的原料、摆放和账本(希望没有老鼠和蟑螂(主厨擦汗

2 小报童改变我的事

2.1 我开始掌握了写长文、系统性输出的能力。

最开心的一点当然是,通过每周写一篇长文,我完成了从「文字博主」到「写作者」的身份转变。

我在互联网上写东西已经十几年,但都零零碎碎、不成体系也很难分类,而且在社交网络上写作,对单条内容唯一有效的评判标准是传播性(转发量高不高),因此会过度强调斩钉截铁的笃定和文字本身情绪化的美感(俗称:互联网嘴替),而不鼓励系统化的底层逻辑和平实精确的表达。

我之前会把这种零散的短文字比喻为「空中花园」,也是这个原因:八九个字就把一个道理讲完了,听着贼酷,好像也多少有点道理,但是往底下一看,啥根基都没有啊,这个结论到底哪来的?反驳找不到突破口,就算赞同也不知道如何顺着这个点延展阅读、补充理论体系,主打一个孤傲高冷、摇摇欲坠、心诚则灵。后来我发现好像只有耶和华和孔子才这么说话。

长文我一直知道自己能写,只是缺乏契机。我其实很喜欢那种可以深深体悟、细细表达的体验,但如果没什么特别的缘由,确实也无法说服自己耗费几天的时间精力专注地把一个主题写透,所以在开启小报童专栏之前,虽然我一直都想写点长的,但万字这个体量的成稿的确非常有限,一大半还是广告(惭愧惭愧(主厨再次擦汗

今年开始真正严肃地坐下来写长文、并且长期规律性地写长文,让我第一次确定,我是能够掌握这个能力的,而且在反复的实践中还可以持续精进。我找到了自己的禀赋和窄门。因此,有了最深处的对自己基础能力的自信,我终于敢于在一些消耗我的事情上得罪人,也不再在我没有天赋和兴趣的地方花费任何无意义的时间。我变得更坚定、专注,也更忠于自我的感受。

这让我感到非常、非常幸运。

2.2 我变聪明了!

(轻点揍我!)

之前也写过——写「不是办法」专栏,最大的受益者是我自己。

不写不知道,原来写作真的是奇迹孵化器,会让一个人全方位发生如此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和升级。刚开始写的时候还没什么感觉,写到差不多半年的时候,变化已经非常明显了。我的思维开始变得敏捷、脑子很快、逻辑清楚、而且很多模糊的新想法都可以不费什么力气就能完成相对准确的输出,创造力、执行力、意志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脱胎换骨。

写是由虚变实、从零到一的过程,而这种经验极其磨练人。每周完整地经历一遍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在大脑健身房高强度训练了一次。作为一个增长狂魔、自发性卷王,我也很享受这种反复在完成略微高于自身能力的目标、总在「踮脚尖」的过程。之前在前司上班,成长最快的也是平均每周要录一期节目的那段时间——无论质量高低都必须交付,经验丰富后还要不断迭代,这种经历多么宝贵,人的能力也只有在这种高强度的输出中才能肉眼可见地成长。只要能视线聚焦、状态专注、定期交付——这就是人已经踏上了火箭,除了起飞不再有其他可能。

至于「变聪明」这件事,有两个显性的表征可以和大家分享:

第一是,和绝大多数人线下聊天,我都很难获得什么智识上的享受了。

在过去,我和人聊天后,经常能获得很多崭新的知识和洞察(和人交谈总能学到很多东西!一个好奇金毛),但如今我与人相处,更多都是分享和表达爱、共同度过值得纪念的时间,但完全不能指望靠「交谈」得到多少智识上的收获和挑战。换言之,如果在一个相对复杂的话题上,我们两个人没有各写过至少两三万字的长文、并借此独立完成过在这个话题上足够的向内深度探索,我们是没有讨论基础的,即使硬着头皮说两句,对现在的我来说,也都是些智力浓度很低的水话、大多是浅度的互相精神按摩,浪费彼此的时间,不如一起坐着喝茶看云、聊聊家常,还更朴实愉快些。

第二是,我看书开始变得非常快。

既然线下很难得到足够深度、足够有原创性的新知,那么获取养分只能靠大量地读书和听课。过去的我也会有意识地输入、读书、上课,但是速度慢、数量有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自从开始有了长文写作习惯后,我开始慢慢地能更多地从生产端而不是消费端的角度理解创作和内容,也渐渐学会了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快速知道别人想说的那个有差异性的核心是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哪些是重复片汤话骗稿费、交代背景或者自恋表达,随便看看就好;哪些是核心原创性思考、好东西、神来之笔,要逐字细读才能灵魂共振。以及要如何体系化地、全面又有研究重心的学习、安排好由浅入深的顺序。

这样下来,看书的速度不可能不快。每天睡前都是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除了课本,其他所有书一两天看一本没什么问题,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如果一本书要读很久,就说明看的顺序有问题,要选一本内容相关但更容易的书(例如先去读后人解读版或者整体学科导读,或者同步刷一下B站/Youtube面对大众的趣味讲解),然后再回来读这本。

大量囤书而不看的习惯也因此改掉了,读书时读到值得记录的观点就用手机拍照留存、电子化存档,这样读完的书就可以尽快用多抓鱼卖掉或送给朋友,家里的书常年不超过二三十本。不停流动变化,保持更新,上量上速度,如果产生新灵感也迅速输出,这样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系统才是畅通的。囤积几乎可以等同于一种堵塞。

//一些与主题关联不大的补充:输入上量之后,我对内容的理解也改变了很多。我现在更接受「非原教旨读书」了——听人讲书、杂志、社交媒体、视频科普、书、各种书,都可以看。量一定要上来,量变才能产生质变。不用歧视那些看起来显得有些「低智」的渠道,它会更快地帮你建立整体认知。只要保证摄入的总量够大、类型够多元,可以允许一部分容错空间。大部分偏差和过度简化的问题,都是可以在过程中被补充和校正的。我也在这个过程里突然意识到(一个暴论):那些说「花钱买知识付费/看视频科普/听播客学知识的人,为什么不自己读书,非得别人嚼碎了喂嘴里,懒死算了」的人,大部分应该反而是看书量非常少的人。量上来之后,你自然会知道,不同类型的内容有不同的最佳消化方法。Whatever works. 知识进了脑子都是一样的,对渠道的鄙视链是一种偏见。

所以综上,如果觉得自己脑子乱、方向不清、容易焦虑迷茫,多写、写得长一点、最好能规律性地要求自己输出,一定是有明显帮助的。

写作一年之后,我甚至有时候会担心自己太聪明了(别打了!疼!!),要时不时有意识地主动降智,才能享受更多生活的乐趣和温柔,不被自己的刻薄与速度所伤。

祝大家都能拥有同款烦恼。

2.3 我和金钱的关系变好了。

要感谢小报童这个平台。我对自己的那点意志力太有x数了——如果「不是办法」是个免费的公众号而不是个付费产品,我很难写到今天。

这也是我这一年反复表达的一件事:建立系统,而不是用意志力强撑。「小报童」就是一个把金钱当作工具的履约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不仅对我有用,相信对读者朋友们应该多少也有用——我会觉得收了钱了不能不写,而大家会觉得交了钱了不能不看。能量的流动因为金钱的存在更增添了实感。

再次赞美金钱。愿大家都能多多打开,真正把金钱作为一种交换能量、建立系统、受益自身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用来囤积的虚拟数字(在这点上有匮乏的朋友们,欢迎再回去翻翻《金钱游戏》那三篇,在这点上我自己也走过很长很长的弯路,所以走出来之后才会更觉得阳光刺眼、过去自己躲在匮乏感的黑暗中遗憾错失了许多)。

之前总有种错觉:喜欢的事情不能指望它赚钱,没有商业的侵染才能存留最纯粹的赤子之心。

但付费专栏踏踏实实、快快乐乐写了一年之后,我才终于彻底明白:越喜欢一件事,越要给它找商业模式,这样才能专注且高质量地做很长很长时间。

要打开一点,允许新的能量流入,也允许帮助你的工具进门。封闭自身、过度执着于纯粹,很容易反向导致低质量闭门造车,和无意义的生计艰难。没有长期持续的积累、吃不到时间的复利,再美妙纯粹的初心,也会慢慢枯萎。

如果你已经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如果你的方向已经足够明确,就不要犹豫、不要纠结,开足马力、加速让它发生。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该赚钱赚钱,该努力努力,该竞争竞争,不用不好意思。

那么大家可能最关心的问题来了——写小报童能赚钱吗?

我的答案是:好好做的话,能养活自己不成问题,但很难赚到大钱。

今年读者们支付的小报童订阅费用,在扣除了平台分成、税、合伙人计划推荐返利后,每个月平均下来其实和我在和巅峰时期的笑果(我的老东家)做综艺制片人的时候工资差不多(稍高一些,但高得不多,但考虑到这笔收入不包含五险一金且不是十三薪,其实折算下来差不多刚刚打平)。也就是说,这个收入可以支付一个相当于拿全职工资的我。今年的我也确实把大多数的精力,都给了小报童的写作、运营和相关的素材收集、线下活动等等。

这其实是有意为之——我在思考自己的专栏的价格时,目标就是希望最后到手的和上班差不多。

根据这个目标,我估算了一下大概的订阅人数,才反推出了现在这个价格。我从来没指望过靠写作赚一笔大钱、甚至暴富一把变现跑路——因为这是我喜欢的事情,我本来就要长期把它做下去,所以定价没必要太高,有持续的复购才是关键;但也不希望它的收入连我的日常生活都支撑不了,否则我会不得不把更多注意力转移到那些更可持续的其他收入来源上,写作的时间、精力、质量也就会相应受到很大影响,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定价也的确不能过低。

我的计划就是通过设计一个经过思考的财务模型,让这个专栏成为一个有持续现金流、能积累深度信任、共同见证彼此成长的尽量长寿的系统。能健康地多活一段时间,对我来说是在第一优先级的——这和我对自己的希望是一样的,毕竟专栏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小小生命,需要精心且持续地养育。

我一直相信,一个商业项目最大的美德就是长寿。长寿就能保证我可以持续地以稳定水准完成服务、我们彼此之间都不断累计信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这样我们才能随着时间推移共同成长、彼此滋养,甚至能形成合力,一起做更大的事情,讲出更美好、更神奇、更意味深长的故事。

所以真的要感谢大家的支持,才能让这个小破专栏跌跌撞撞地活了一年,成长到了现在,这是我们共同的作品。如果运气好的话,它未来也许还能持续更长的时间——这对于一个小平台、小作者、以及既无公域推送、也没有二次传播的古早流量模式来说,应该就相当于奇迹了,但我想试着搏一搏,因为我的人生中曾经出现过很多次奇迹——无论是读书、职业、人生际遇还是亲密关系,小概率幸运事件曾不断在我身上发生。所以,任何事只要有一点点渺小的希望,我都愿意试试看,毕竟命运曾以它的丰厚回馈过我的乐观。我厚着脸皮想,如果奇迹已经发生过,那么再多一次也无妨。

回到更实际的「钱」的问题——同样数量的一笔钱,对于个体户和拿工资的人的意义,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从偏负面的角度讲,小报童的收入极不稳定、不包含社保、没有假期、没有年终奖、也没有单位发的米面粮油,同时因为我从上班转到了个体创作者的模式,需要经常出门充电、参加活动、和人群连接,所以开销也比过去大了很多,存款相比之下比以前更难了

但从偏正面的角度讲,首先人的状态更快乐、更自由了,对生活的地点、工作的时长有了更多选择权,因此生活质量本身提高了;其次更对公司和体制的依赖性降低、自主权和个人成长空间都变大了;最后由于没有素材不可能硬写,所以要反向推自己过精彩的生活,每天的情绪以及信息密度都比以前增加了,而且虽然累,但是工作的过程很有趣,没有怨恨和内耗,因此对钱也不会有那么报复性的高欲望。

最后回到「赚不了大钱」的问题上:我认为靠做纯内容、纯线上赚大钱,都是很难的,而写小报童把两者都占了,因此指望它有多高的收入上的愿景,是不现实的。

想做更大的生意、赚大钱,线上线下还是需要结合,收入的来源和类型还是要多元化, 而且还是得引入资本、规模化或高信用度的机构/个人作为杠杆——这些都是身为内容从业者+自由职业者的局限。再加上赚大钱必须要顺势而为,但在中国做内容顺势太难了,所以小报童的这里的收入,对我来说只要维持它本身的运转和可持续性,我就已经万分满足了。我其他的收入来源——做博主发广告、做品牌、做 to B 的企业咨询、做 crypto 和美股的二级交易,虽然更不稳定(都是平常不开张,开张吃半年),但同时也都会在商业模式和收入层级上有更高的天花板。因此,做内容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喜欢且能持久的爱好,也是我和世界交流最好的方式。除此之外,它不能也不应该承受更高的期待。

钱很重要。**让金钱成为支持你的安全网,而不是让你恐惧的原因——那么这件事就已经成功一半了。**我不敢说自己做得多好,但这一年,我和金钱的关系的确慢慢变得和睦,最起码不再羞耻。我没事会经常想想它,也希望它在没事的时候,也能经常想想我。

  1. 这一年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新一年(试图)解决的方法

最大的问题就是周更还要保持高质量真的太难了。

到了诉苦环节是吧?

周更太累了!!!!!!

今年见过我的几乎每个朋友都感慨:你这工作咋比以前还辛苦。更有友人发出哀鸣:你这根本不是写专栏,简直是在献祭。

在车上、船上、飞机上;家里、酒店里、共享办公室、借宿的朋友家;从早上十点一直对着电脑坐到凌晨三点,除了喝水吃饭上厕所一动不动。我之前从来没有「写不动抓头发」这个不知道哪来的习惯,这几个月越来越严重(其实我本来是没有拖延症的!!但是有些选题确实很难!!亲密关系太难写了因为我其实在这方面思想很边缘三观不大正但是又不能误导大家!!系统那篇也很难!!!太深了!!!!谢天谢地我写完了!!!任何话题其实只要超过一万字就都很难写但是有的话题没有一万字真的讲不明白!!!!而且文字又不能像vlog一样水时长因为太明显了!!!!!!

(啊,说完了,舒服了

(一封大型尖叫信哈哈哈哈,朋友们就当这是新年放鞭炮吧!!

其实很多长期保持创作的朋友都和我聊过,按照线性时间作为更新频率真的不现实,也不科学(物理上、身体上、灵感上、素材上、信念上,都是如此)。原因有三:

1 有的时候这一周就是没发生什么事情,或者人的精神、能量状态就是很差,人的状态天然是波动的,人不是机器,如果周更就不能要求每篇都字数/质量达到标准,有好有坏、有多有少才是真实的状态。

2 很多时候一些灵感和设定更适合用于写更大体量的作品(比如一本针对某一特定主题二十万字的书、一篇小说、一个电影剧本或至少一个更大一点的系列),但由于这周有交付压力,必须想到就尽快用掉,其实就有点浪费掉了,一些有潜力超越自身的奇妙诗意和可能性也被掐灭了;

以及,有的故事其实还没有完结、有的困惑还在思考,但由于必须赶紧成篇交付,作者只能强迫自己「催熟」自己的状态,不允许自己在矛盾、黑暗、迷茫的状态中进行更深度的探索和感受,必须立刻给它一个明确的、有逻辑的、看起来成立的结论。而复杂性、困惑和幽微都是极其有魅力和美学价值的。这一部分的美和过程,就同样被过早浪费掉了,而且这会显得这个作者通透得有点假,不够诚恳,又多少回到了之前提到的那种「斩钉截铁」、「空中花园」的高傲。

3 人真的需要休息。每周更新一篇是连轴转,看不到头。再喜欢的事情,这么搞也会疲。休息好了才能更好的上路——这是真的。今年我是用了一股蛮力才坚持下来,连生病、过年、跨洲长途飞行、甚至严格禁网的十日 Vipassana 内观都咬着牙想尽了办法坚持了更新,但指望蛮力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建造更可靠的系统和规则,让它成为可持续性的养料。

以下是我这几天思考后的结论,明年我的周更会有以下的新变动,我希望用这些方式,让自己写得更快乐、诚恳、有灵感、关键是可持续性一些,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和朋友们以一种更有趣且公平的方式交互:

1 仍然会(尽最大努力)每周三更新,迟到会向大家提前请假——保持每周耕田,固定时间上场,这是一种专业,我也需要并喜爱这个习惯。但是,如果这一周我的能量确实不高、事项繁多,我不会为了保持某种字数标准强逼自己去水内容——这也不是对读者的尊重。我希望新的一年,我能够更多地顺应自然规律、诚实地面对自己波动的状态:当我没有那么多想写的,或者有的事情简单说也能说清楚,我就会写得少一点。

即将到来的这个周三,我就会开始正常更新,但是因为时间上和这篇相距太近了,所以肯定会写得很少,大家也可以用这个机会习惯一下以后不会篇篇都写那么长、一打开就得看个一小时了(我知道很多时候篇篇那么长你们也看不过来哈哈哈哈)(我心里还是有数的大家放心,对整体专栏质量的要求不会降低,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只是字数上会比去年波动一些,长短文章会交替着来,这样也可以实验更多文字节奏上的可能性。)(亲密关系番外&回答问题会在之后那个周三更新,提前预告一下哈哈哈,我没忘!!)

  1. 每年我会有两个月不更新,进入休耕/采风状态,目前暂定明年的6月(我的生日月)和12月(跨年前的休整),如果有改变会提前告诉大家。大家可以把这两个月看作我的暑假和寒假,但我其实是把它当作我的 mini sabbatical(小型学术休假)。 Sabbatical 其实是一个西方学术圈的概念/福利——很多大学老师会每隔几年(一般是七年)就带薪(有些地方是减薪)休一年,这一年他们远离校园和自己本身的研究任务,用于自由研究自己感兴趣但不一定立刻能产生明确价值的一些方向。在这一年里,他们可以去一个崭新的国家生活、学一门新语言、研究一个小众的学术领域、甚至就找个公司或者农场观察人类、让自己更贴近社会和生产生活,都行。这个设定的底层逻辑是,做学术不能局限在自己那个小圈子和固定的视野,很多时候走出去换个视角,才能打开新的思路(是个思路!)。写作更是如此。我希望用这个时间,能够玩一些非常野的体验、或者做一些极其实验性的创作。任何在这个 mini sabbatical 里创作或感受到的东西,无论成功或失败,我也都会在休耕结束后在小报童和大家分享。我非常期待我的「可能性假期」。

  2. **今年小报童的价格和收费方式不会发生变化。**我喜欢简单的规则,简单的规则更容易有效、更可预测,也更容易让人感觉平静和安定。根据我的观察(一个笼统的观察,希望是准确的哈哈哈),我的专栏读者们性格都比较散漫温和,大家也偏爱简单一点的规则,不喜欢绕来绕去或者一直变动。**由于第二点的变动,我会鼓励习惯买三个月订阅期的朋友们提前安排好订阅时间,避开6月和12月这两个时间,避免资金浪费(朋友们不要为我的休假付费!太不环保了哈哈哈);与此同时,购买全年订阅期的朋友们,为了感谢你们的支持,之前进入读者群的规则一直比较模糊,所以今年我和社群负责人 Samuel 决定把它作为年费读者的专属赠送福利。**凡过去购买过 365 元年费会员的读者们(只要购买过就算,购买时间不限),以及在 2024 年所有购买了年费会员的读者,都可以加 Samuel 的微信,并提交当时购买全年订阅的截图,让他把你拉进 2024 的「不是办法」读者群(如果添加失败,可能是因为人太多,稍微等两天就好了,放心放心)。(注:2024/7/8更新:由于年费群目前都已经满了,社群不再暂时接收新成员,请大家等待之后的通知~)

我们的群还挺好玩的,加过的朋友们都知道,尤其是最早的两个创始群(「不是办法」和「是个思路」,这两个群里都是创始时期的老读者,都是最早支持我的朋友们,所以这两个群都会永久免费也永不解散),都是充满爱、鼓励、智识和能量的地方,我为自己能连接这些美妙的灵魂而感到极其地幸运和自豪,甚至到了每次想到都会有点感动的程度。我不擅长说感谢的话,但跨年夜又喝了点酒,写到这里还是突然有点鼻酸——能认识你们真是太好了。

写到这里快跨年了,我也有点快热泪盈眶了,所以赶紧止住——2023年是我至今的人生里最好的一年,因为是和大家一起度过的。要谢谢小报童、谢谢写作。它让奇迹成真。它让我踮着脚尖,一步步成为了过去想象不到的自己;它也帮我打开了很多紧缩的锁扣,看到了更多柔软的、温和的、散漫的、善意的、自由的灵魂。十年前我认识了一个很棒的老师,是我的大学教授,也是我极其敬仰的人,他曾无私地帮助过我,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那个故事我会慢慢写——他曾实实在在地改变过我的人生。但今天我想说的是,他第一次让我意识到,任何美好光明的东西一定会让你更放松、愉悦和打开,而不是紧张、痛苦和封闭。好的体验一定会让你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柔软,越来越轻松。我希望能做一个像他这样的人。我希望能一直给大家这样的体验。

谢谢大家。祝我互联网上的朋友们新年快乐。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小报童专栏是如何帮助作者提升写作能力的?
回答: 通过每周写一篇长文,作者从“文字博主”转变为“写作者”,掌握了系统性输出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并更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问题 2: 写作对作者的思维能力产生了哪些影响?
回答: 写作使作者的思维更加敏捷、逻辑清晰,创造力、执行力和意志力显著提升,甚至在与他人交流时,智识上的收获减少,更多是分享和表达爱。

问题 3: 作者如何看待金钱与写作的关系?
回答: 作者认为金钱是建立系统的工具,付费专栏帮助她保持写作的持续性,并改善了与金钱的关系,使其成为支持而非恐惧的来源。

问题 4: 小报童专栏的收入如何?
回答: 小报童的收入可以养活作者,但很难赚到大钱。作者通过设计合理的财务模型,确保专栏的可持续性和长寿。

问题 5: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回答: 周更且保持高质量是最大的挑战,作者有时需要在灵感不足或状态不佳时强行写作,导致疲惫和压力。

问题 6: 作者计划如何调整未来的写作节奏?
回答: 作者计划继续保持每周更新,但会根据状态调整字数,每年会有两个月休耕期,用于采风或实验性创作,以保持写作的可持续性和灵感。

问题 7: 小报童专栏的读者社群是怎样的?
回答: 读者社群充满爱、鼓励和智识,作者为能连接这些灵魂感到幸运和自豪,年费读者可以加入专属的读者群。

问题 8: 作者如何看待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回答: 写作让作者更开放、柔软和轻松,她希望写作能带给读者同样的体验,并相信好的体验会让人越来越放松和愉悦。

问题 9: 作者如何管理她的阅读习惯?
回答: 作者通过大量阅读快速获取知识,学会了抓重点和体系化学习,改掉了囤书的习惯,保持书籍的流动和更新。

问题 10: 作者对未来的写作和人生有何期待?
回答: 作者希望小报童专栏能持续更长时间,她相信奇迹会再次发生,并期待通过写作和世界交流,继续成长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