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终总结: Portfolio Life之路

年终总结 生活方式 职业发展 生理时钟 副业 现金流 房产 香港身份 冻卵 AMH测试 不确定性 弹性生活
2023年对作者而言是充满变化与成长的一年。文章总结了六个关键词,涵盖了个人生活、职业发展和心态转变。首先,“自由元年”标志着作者通过获得香港身份、稳定房产和现金流,实现了财务与生活的自由。其次,“松弛感”体现了作者在职业上的成熟,逐渐从紧张的工作状态转向更平衡的生活态度。面对“向下的时代”,作者冷静应对大中华区的经济下行,探索海外机会,并保持对未来的开放心态。“Portfolio Life”则代表作者打破传统职业与生活的界限,追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同时兼顾正职与副业。在“生理时钟”部分,作者分享了冻卵的经历,探讨了女性在生育与职业之间的平衡。最后,“应看尽看”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珍惜,尤其是在经历了疫情后,更加重视当下的体验与情感。总体而言,2023年是作者在自由、职业、生活与自我认知上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又到了一年年终总结的时刻。和很多人一样,我也略微感觉今年过得略微快而轻浮,不知道是年龄上升造成的,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

对我自己而言,今年是做成了挺多事而且不太痛苦的一年。普通来说,这样的状态应该就称得上好吧。也许是因为好,所以反而失去了一些真实感和倾诉欲。但也因为这样,或许更应该好好梳理一下,关于“如何减轻痛苦地生活”。

今年我的关键词如下:

1.       “自由元年”

2.       “松弛感”

3.       “向下的时代“

4.       “Portfolio Life”

5.       “生理时钟”

6.       “应看尽看“

1.       “自由元年”

一段时间以前写的一条,“俗人自由观如下:Visa是自由的通行证,房产是自由的基石,现金流是自由的食量。”

按照这个标准的话,今年是我的自由元年。

很多朋友都知道,今年我终于度完了在香港的七年,拿到了身份,也准备随之放弃大陆的户籍。还有一些其他的计划在准备中。

香港身份再遭人诟病,至少在现阶段有2个比较突出的优势:一是(即使销户也)保留往返大陆的便利性,二是四处旅行的便利性。要兼顾这两点的其他选项并不太多。还有一个方法是持新加坡、日本或者马来西亚等地的护照,同时持APEC卡。但是APEC卡理论上需要高管的身份,需要公司出示证明,五年一更新。一旦离开了打工或营业的世界,这样的“特权”也难以维持。也许也是因为种种这样那样的原因,虽然嫌弃香港身份的人很多,但是想拿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不管怎么说,七年还是太长了。虽然香港的制度和新加坡不同,很透明,只要到了日子就给你,好好遵守规定就不会有什么意外。但坏处也在于,早一天都是不能够。

有多少个日夜,我和朋友在电梯间偶遇时相对而叹,好累好累,但是不能辞职啊,不能停止工作,一旦燃起了这样的念头只会变得更熬不下去(笑)。我也觉得只有年轻的时候人能禁得住这么熬。如果让我现在再开始为了某个地方的身份熬七年,恐怕是再不能够了。哪怕那个地方再好,也不可能。哪怕为了重要的人,也不可能。

房产之前写过,这里就不展开说。虽然我目前还是住在出租房里,但是基本的安全感已经足够。不仅是对于自己的,而且是对于自己重视的家人的。大家都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不管发生什么,至少可以退守到属于自己的舒适的居所。即使是小小的不豪华的家,但我们全家都对此满足。这样的状态下,人可以安心地外出闯荡。

现金流方面,目前我每年的被动收入(收租和利息)大概能达到主动收入的1/3。不含主动投资股票的受益,不含副业收入。这个比例看着不是太高,但也是因为我的主动收入比较高。从绝对数字上来说,在不需要额外支付房租的情况下,这些被动收入已经足够覆盖我的正常开支。基本可以视为无风险现金流。即使是不外出营业工作,我的生活水平也几乎不会下降。接下来,就是如我之前说的,纯粹为了养女儿而考虑是否要继续营业,要营业到什么程度。

其实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自由观,不一定都像我这样物质感十足。如果是真正自由不羁的人,恐怕不会像我这样考虑那么多吧。在很多有点熬不下去的时刻,我也会思考自己是不是在作茧自缚。但是性格使然,醒来以后,依然是老老实实打开excel表、账户明细,细细计算着,我拥有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最低限度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现金流应该怎么安排。

不得不承认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像我这样账户里一没钱就觉得浑身发冷的人,可能确实不得不经过一番苦熬心机。至少对我来说,这样比毫无准备地投入生活,然后日后有一天突然从恐惧中惊醒反悔来的要好。

不管怎么样,终于到头了!卸下了千斤的重担。

现在在这里,闪闪发光的未来似乎终于到来,一时之间,无数条道路从我脚下展开,我又有了再次选择的机会。

2.       “松弛感“

前阵子在以前的同事家里喝酒,对方是印裔英国人,有一个美籍韩裔的艺术家女友。特别好特别chill的一对。他回忆说,当时他刚刚调到我们组来一个月,看到我工作的样子,紧张到胃痛,去约mentor喝咖啡的时候不安地聊起:“为什么麦总每天晚上都在desk上待到那么晚?中午也一直在干活,午餐也都在desk上吃?”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不忘揶揄我一句:“你当时是真的有那么多活要干嘛?还是在face time?”

我回忆了一下,还是觉得是真的忙,还真不是face time(笑)。他说的那一年,应该是我刚被fast track,开始独立originate deal的那一年。是我主动地把毫无准备的自己推向战场,然后一脸悲壮地迎战。

我能理解他想说的是什么,不止是hours差,当时的我恐怕浑身上下都缠绕着凝重的气息。仿佛只要走错一步就要万劫不复。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我简直松弛到不像同一个人了。

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1中提到的自由观,长年累月下来,我已经给自己编织出了一张safety net,如今知道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远远不至于万劫不复。

另一部分的原因是,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开始理解一些更为深入的道理。其中有一项就是:要把努力视作达到目标所需的一场表演。

在工作中,越往高处走,“努力”能决定的东西越少,更多时候只能作为态度的展示,甚至施压的手段。一个deal,关键点不在于slides和model,而在于如何去拆解其中盘根错节的元素,如何去navigate循序渐进地往前走。用心必不可少,但拼hours也并没有用。这是以前的我所无法深入理解的。

在现在的阶段,意识到需要deliver的不是“我的活”,而是“我这个人”,最重要的产品不是ppt而是我自己。思维的敏锐度,对不同情形的反应和判断能力,个人的形象和精神状态,这些东西都变得尤为重要。那么,保护自己的体力和精力,营造良好的状态,打造好的能量场和信息流,就变成了最重要的课业。如果在每个需要你的关键时候,都能交出高分的答卷,平时是不是每天加班到很晚这种事并不重要。

3.       “向下的时代”

今年,只要工作或者生活与大中华区有一丝牵扯,都会感觉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伤感和寒意,这恐怕是无法避免的事。

身在光辉不再的香港,这种感觉当然是逃脱不掉的。身边不管是同龄人也好,以前的senior也好,丢掉工作的人不在少数。整个行业都不复我当初入行时的样子,而且大概率无法恢复。我现在已经不太认真回复“明年会好起来吗?”这样的问题。问的人恐怕也很难直面事实,心中太多wishful thinking。

资产价格下行叠加现金流下降,所有人对未来的预期都经历了大幅修正。以往说,这样的大幅调整不是一夕之间做得到的,其实不容易。但是过去三年,各种效应之下,真的给做到了。也算是某种厉害吧。

比硬是打掉三十年建立起来的预期更难的是,回头挽回,以至于几乎没有可能。恐怕从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保持“向下的时代”。

还记得当年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和大家交流存钱的事。当时比我们稍大一些的同事普遍是说:没有必要存钱,因为工资以后还会涨很多,到了VP更是会跳涨一波,你们现在辛苦存的数不过是未来收入的一个零头。还好没听他们的。(笑)。我一直是扣扣索索过日子疯狂存钱派的,从来也没有特别高的预期,每次都趁着大家预期良好的时候换工作涨base,秉承着干一天是一天的心,这种掉头向下对我来说杀伤力其实没有那么大。

或者说,可能我内心某处早就预感到了这一天的到来。早在我入行之前。

某天真的没有工作了,我也觉得实属正常。毕竟行业里冗余的人太多了。好处是,今年对于几乎所有人而言都是不太忙的一年。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人生中的其他事情。

我也曾经考虑过主动离开金融业。但是考虑再三,这样的环境下,似乎也没有必要由我自己主动地提结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事,趁势择时琢磨中东、东南亚和其他大中华区之外的成长机会。已经是成熟的职场人,从不事出无因地做某件事,任何动作背后都有一些长线的考虑。

要了解到,虽然是“向下的时代”,但是大中华区以外的世界未必是向下的,甚至可以说存在蒸蒸日上的部分。而在我看来,海外华人的处境,无论是高端中产还是文化领域,都比十年前要好许多。

另外一项我所感兴趣的是,好好地目击和亲历这样的一个转向时期。人们的想法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时代又会造就什么样的机会。

也许就像三岛所写的:“历史总是一面满足这某些人的愿望,一面违背着另一些人的愿望。无论多么悲惨的未来,也不会违背所有人的愿望的。”

也许我们注定是要经历大动荡的一代。历史上也并不罕见。

我个人的想法是:保持节欲,保护自己,拥抱变化。

是不是看上去有些相互矛盾的地方?然而人正是要有基本的安全感,才有可能以变化的头脑去观察这个世界,去思考新产生的可能性。塔勒布有本书叫《反脆弱》,讲的是从不确定性中受益。我认为道理是没错的,但是有前提条件,尤其对于女生来说。平衡点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4.       “Portfolio Life”

The Portfolio Life 其实是一本畅销书,作者是Christina Wallace,书的副标题是How to Future-Proof Your Career, Avoid Burnout, and Build a Life Bigger than Your Business Card。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在Podcast “After Hours” 中听过一期作者作为guest的节目。刚好契合我这两年的一些实践,很喜欢Portfolio Life这个词,所以直接拿来用了。

我们进入了一个工作生活和私人生活无法严格分离的时代(接下来工作关的更新里还会具体展开写)。一个显著的负面性结果是,工作现在全面地入侵了我们的私人时间,越来越难找到大段私人的、不被打扰的私人时光。

但在这一洪流中,是否毫无正面的发展呢?在一些前沿的工作场合,私人的个性和兴趣开始得到尊重,工作在向弹性时间的方向发展(虽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正职之外的副业开始普遍出现和得到认可,无论是“网红博主”,“微商”,“代购”,“培训师”,还是“撰稿人”、“小说家”、”艺术投资者”、“客座教职“。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只有后一组的副业是被人尊重的,然而现在,前一组副业也渐渐不再是被人诟病、需要躲躲藏藏的耻辱性存在,甚至很多时候是令人艳羡的。

**这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人会越来越以自身完整的形态被认识。**不仅是名片上你的公司,你的头衔,而且包含了你的经历过往、你拥有的技能组合、你的审美品位、你的商业想法、你对社会文化的观点、你对世界的思想等等。

以往,人们通常在晋升到管理层后才被允许展示更多个性和特质。而在现在的世界,从前不被职业世界所价值化、或者说只有在很晚期才能价值化的东西,也拥有了价值化和利益化(monetize)的渠道。

在今年以前,我也抱着这样的观点:要上班就24/7拼命上班,成为同batch甚至cross-batch最优秀的performer,第一个被提拔,拿最大的bonus。哪天不上班了,就全心全意做学术或者搞创作。

我想有这样观点的人其实不在少数。

然而这样的观点的主要盲区在于:转折点到底何时发生?以什么为标志去逼迫自己转换?

一个著名的实践派别就是FIRE,主打存够足够的生息资产、使被动现金流能覆盖余生,然后果断离职。算是对于“转折点何时发生"给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

然而FIRE在实践中发生的问题是:对未来现金流的估算几乎总是会出毛病。这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活在一个前所未有不确定性的世界之中。就算不考虑未来利率和市场变动对准确FIRE节点的影响。我们的生活是被不确定所笼罩的:一次投资失利、一场疾病、某个意外之灾、额外的开支、一个孩子(及孩子成长过程中带来几乎无限的未知)。就连职场这样理论上需要消解不确定性、提供稳定晋升和退休渠道的场所,都已经开始失去提供确定性的功能——这是组织在宣告长期经济核算的不可能。个体或者家庭范围内,如何能实现更可靠、更准确的长期经济核算?难度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想象。

** **

还有一点是,人们也开始认识到那种强制切断工作的FIRE的不合理性,并开始着手进行改良。毕竟人闲着也会产生问题,比如消费比上班时更多的钱。现在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可以持续工作到六七十岁,如果找不到什么填满自己的生活,完全的空虚也很可怕。人们因为日常工作太繁忙,恐怕很多时候低估了工作对自己生活的作用。这也是我之后想要再讲的。

** **

我个人会认为,任何在不确定世界里想要构筑绝对确定性的尝试,虽然完全可以理解和同情,注定是空幻、徒劳的,注定迎来失败。

还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给职场人的经典选项是读MBA**。**MBA及其他的项目给人的承诺是:既可以瞬间切换生活状态,又保留了是否在未来切换赛道与否的可能性。附送一个学位,以证明时间不是完全虚度的。然而这个选项也不是没有问题的,至少它相当昂贵。

这里,我自己今年打破的一个迷思是:要相信自己能够拥有一切。不是一瞬间拥有一切所有,而是同时拥有一切的一点点,并且由这里开始拼凑出完整的、包含一切的人生。

** **

这也是Portfolio Life的定义,**不再把生活看成铁板一块的、严格区分的不同状态,而是试图引入一种柔性的观点。在这种观点下:生活是可以流动的,可以切分的,可以随时重新分配能量状态和资源的。**我们可以同时探索人生的多种选项:正职、副业、兴趣爱好、长期追求、人际关系、家庭、健康、审美、品味、体验、经验。

Porfolio Life和既往职业/私人两分世界的区别是:以职业的思路打造和经营自己的方方面面,这意味着更认真、更追求长期和卓越,不断从外在的角度去打量自己,思考其中是否有与世界进行交互甚至生成经济利益的能力。但与此同时,在自己的正职上,允许一种相对平和、不激进的态度。

以往的我会特别坚持兴趣和追求应该与搞钱相分开。但是现在的我不这么想了。这可能也是一个关键的转变。在当前的世界,monetization(我不太喜欢翻译成变现,翻译成“利益化”可能会比较好?)是一种衡量价值的重要方式。**它也意味着更高的承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随便玩玩,随时抽身而退。在这个抽离而零散的世界中,负责本身就会成为价值感的来源。

在那本Porfolio Life的畅销书中,作者引述了一些正职和副业切换的例子,比如一位业余喜欢编程的百老汇演员,在疫情其间入职了软件公司,疫情结束以后又回到百老汇。这样的例子当然是存在的,COVID其实让很多人得以探索了自己其他方向上的可能性。

Porfolio Life的思维方式的好处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拥有更多的弹性(resilience),同时允许自己在不同方向上获得成就感和收入来源。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会显现出全新的自己。

** **

再进一步说,就是投资于自己的方方面面,即使现在无法利益化的部分也值得呵护。因为你也不知道下一个转角,哪一面的你/你拥有的哪一种才能可能会开花结果,支撑起你的人生。

当下,我选择这样开启自己的思考:当进入看似二选一的为难选择时,首先问自己,是不是一定要选?是不是有办法把兼顾一些选项,或者合并一些选项?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练习,为了自己不落入惰性。我也和所有人一样,经常陷入思考上的过分懒惰和努力/吃苦上的过于勤奋。

** **

** **

5.       “生理时钟”

** **

** **

今年完成的另一件大事是首次冻卵,首先之前卵巢的检测结果就不是太好,冻卵结果不好不坏,成功了8个。明年多半还要再做一次,第二次的目标是找好精子直接冻胚胎。

在我这个年纪的女性必须直面生理时钟的问题。即使我们的精神试图趋于无限,我们身体里的某些器官确实有时间限制。

找更年轻、质量更好的精子的确可以把生育健康孩子的时间推迟到四十之后,但是推迟也不是无限度的,而且要考虑到自己身体和工作恢复的情况。

当然,现在很多女孩子的想法是不想要孩子,我完全可以理解这种选择的动因。拥有孩子不仅代表巨大成本,而且如上一节所提到的,代表了不确定性几乎无限地上升。如果不是因为理性缺乏和激情使然,选择生育孩子多少意味着强大的精神和经济能力,以及某种难以解释的使命感。

与这里的讨论相关的,是仍然想要生育孩子,并且想尽可能保全自己生活可能性的类型。

我选择在日本冻卵,从技术上来说因为温和低刺激、能取到的卵不是最多的,优点是价格便宜(大概三万人民币左右),便利(全过程可以拿着针回来打,不需要人一直在那里),服务态度好(亲切体贴,基本上无痛)。如果担心日语沟通问题,还可以多花几千块钱请翻译人员全程陪同。

本身去日本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日常安排,恰好在每周末都要去日本看LIVE的巡演期间做完了。如果说有什么误算的话,就是过程中得了一次COVID,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没能hold得很好。

即使是这样,安排在相对熟悉的地方、相对安心的操作环境、已经把痛苦降到最低的体验,依然是痛苦的。痛苦不仅来自于检查、手术,而且包含过程中的焦虑型,以及给药过程中激素水平上升带来的情绪崩坏。我经历了一周多的每晚睡前痛哭,胀肚子,以及在电话会议中直接失控,以至于同事后来专门打电话过来问我是不是有什么情况,是不是应该休息一下。还有就是冻卵后,半年过去了例假也不是很正常,小腹卵巢的位置有时候会有隐痛。

我之前反驳过把冻卵视为女孩子独有的轻巧的奢侈品的想法。因为这其中确实是有成本的,无论是金钱、时间、经历还是身体本身。在我看来,冻卵只适合因为种种原因这辈子不准备通过自然性交生育的女性。我依然感谢技术的进步,给了这类女性一个选项,即使这个选项成本高昂,也好过没有。

对于三十左右的女性,我还是挺推荐做一下AMH测试。只需要验血,也不是很贵。做完大概能对自己的生理时钟多一些了解。我有一些35+的女性朋友AMH高达5以上,就几乎不用担心是否要急着生孩子,对减轻焦虑感有帮助。如果AMH测出来偏低了,也可以作为行动指南,思考是否要现在生育,或者先下手为强冻卵。需要注意的是,AMH数值的高低虽然关联卵巢的功能,但并不是铁口直断你能否怀孕,只是作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一种了解。AMH数值也会随着身体状况而变化,不是完全没有回升的可能。

6.       “应看尽看”

今年是拼命追星的一年(笑)。我希望明年也是。

这部分我想大家没什么兴趣看,就不展开讲太多了。可能是因为经历了三年的封闭期,更加加深了缘分可贵这样的想法。曾经我看巡演的时候,也抱着差不多看看就好的想法,认为setlist都一样,没必要每场都去。

现在再也不这么想了,只要有条件一定要去,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之前说今年的一个很大的课题是保护自己的身体,修养生息,但是追星活动上是个例外,无论是红眼航班也好,连续飞长途航班也好,连续两天新干线来回三餐都在火车上吃便当也好,我都甘之如饴。

今年有很多artists离世,有的还很年轻,有的甚至直接倒在了舞台上,再也没能醒来。明年我推就55岁了。目前来看这个状态应该还能保持一段时间。但是以后事情又有谁真的清楚呢。

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事,我都尽可能不想后悔。我想拥有每一刻,我不想放手。

结语

有一种说法是,随着年纪上升,每一年都会越过越快。2023年确实是很快的一年,奔波着,忙碌着,工作着,没有特别多的机会慢下节奏来,以至于好不容易有一个星期连周末不离开香港的机会,我都觉得要好好珍惜,难得和小猫咪们过三人世界!

宅家的时间少了,电影就看得少了。书可以照看,主要是因为移动中还能读微信读书里已下载的书,碎片化摄入不影响我的阅读。要读纸书那就没办法了。我总是很容易屈从于便利性的,或者说比较容易为效率优先而让步。

写着这篇的我是在埃及的旅途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在行进的车上把电脑架在腿上写出来的。埃及也很好,我很喜欢。希望来年有更多时间反刍我所经历的那些旅程,而不是一味地往前走。2024年是时候去做这样的努力了。

2023年还剩下几天,要认真想想新年的resolution了。可能会成为不错的话题也说不定?希望以后有机会聊聊。

** **

** **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什么是“自由元年”?
回答: “自由元年”是指今年通过获得香港身份、房产和稳定的现金流,实现了个人自由的基础。香港身份提供了往返大陆和旅行的便利,房产提供了安全感,而被动收入则确保了基本生活的无风险现金流。

问题 2: 什么是“松弛感”?
回答: “松弛感”是指在工作中的一种放松状态,源于多年的积累和安全感。通过理解努力是达到目标的一种表演,不再过度依赖拼hours,而是注重保护体力和精力,营造良好的状态和能量场。

问题 3: 什么是“向下的时代”?
回答: “向下的时代”描述了当前大中华区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普遍下行趋势。资产价格和现金流下降,导致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大幅修正。尽管大中华区面临挑战,但海外市场仍存在机会,值得关注和探索。

问题 4: 什么是“Portfolio Life”?
回答: “Portfolio Life”是一种生活理念,强调不再将生活严格区分为工作和私人生活,而是将生活视为可以流动、切分和重新分配资源的整体。它允许同时探索正职、副业、兴趣爱好、家庭、健康等多个方面,增加在不确定世界中的弹性。

问题 5: 为什么选择冻卵?
回答: 冻卵是为了应对女性生理时钟的限制,尤其是对于仍希望生育但尚未准备好的人。冻卵虽然成本高昂且过程痛苦,但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生育选择的保障,尤其是在技术进步的今天。

问题 6: 什么是“应看尽看”?
回答: “应看尽看”是指在追星和体验生活中的一种态度,强调珍惜每一个机会,尽可能参与和体验,不留遗憾。尤其是在经历了三年的封闭期后,更加意识到缘分和机会的宝贵。

问题 7: 如何理解“努力是一场表演”?
回答: “努力是一场表演”意味着在工作中,努力更多是展示态度和施压的手段,而非决定成败的关键。随着经验的积累,理解到真正的成功在于思维的敏锐度、判断能力和个人状态,而非单纯的加班和拼hours。

问题 8: 如何看待FIRE(财务独立,提前退休)?
回答: FIRE虽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财务独立目标,但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对未来现金流的估算往往不准确。强制切断工作可能导致新的问题,如消费增加和空虚感。因此,更倾向于通过Portfolio Life的方式,在保持弹性的同时探索多种生活选项。

问题 9: 为什么选择在日本冻卵?
回答: 选择在日本冻卵是因为其技术温和、价格相对便宜、服务态度好,且过程便利。虽然取卵数量不是最多,但整体体验较为舒适,适合希望在熟悉环境中进行操作的人。

问题 10: 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回答: 通过Portfolio Life的理念,不再将工作和生活严格区分,而是将它们视为可以流动和重新分配资源的整体。在工作上保持平和态度,同时探索副业、兴趣爱好和家庭等其他方面,增加生活的弹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