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的熵增归因、黑话土壤、与增长救赎之路

大厂管理 熵增问题 黑话文化 增长策略 激励计划 业绩评估 业务发展 互联网公司
大厂内部常存在不合理的任务和低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员工为自保而蒙混过关,进而加剧组织内部的熵增。管理者往往无法准确判断哪些项目值得投入,哪些业务在现有约束下合理,导致资源浪费和业绩虚报。黑话成为业绩不佳者过度包装的工具,掩盖了实际的低效。尽管能力强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关注细节减少熵增,但在大规模组织中,这种监督难以实现。最终,只有通过持续增长,将资源投向合理业务,才能有效应对熵增。然而,一旦增长停滞,低管理水平将迅速暴露,组织陷入混乱。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微博有一个创作者激励计划,每个月都给我发私信,大意是,如果当月达到某个曝光水位,对我而言估计是两千万曝光,就奖励我 200 块钱。

200 元对我来说就是一根毛。

后来还看到另一位百万粉的博主私信截图,也是这个创作者激励计划,如果有一条微博达到五万转评赞,就奖励他 500 块钱。

你知道能做到五万转评赞的博主,接一单广告多少钱吗?

500 元也是一根毛。

我猜,大厂的情况是这样的。

  1. 老板说,别人家都有激励计划,我们也要有激励计划,并指派 A 部门负责。
  2. A 部门一看,可争取的资源,资金就这么多,激励个屁啊。但老板任务又不能不完成,解释 “难为无米之炊” 会被认为是推诿和无能,典型的对工作没有执行力,对老板不服从不忠诚。
  3. A 部门指派了边沿角色 B 来完成这个任务,B 一看,激励个屁啊。但是拿一天工资撞一天钟,你让我做我就做呗,比着别家的激励计划依样画葫芦。至于是不是照虎画猫,甚至是照虎画龙猫,那就没办法了,我已经对标行业最佳实践了,有本事经理你自己上。
  4. A 部门向老板上报,任务已完成,本月已激励博主数万,环比提升 xx%,博主数据提升 xx%,总共发放激励金额 x 百万,用户反馈较好。数据和评价都能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口径,再用华丽的黑话包装起来,混过了老板的评审,否则下次裁员就跑不脱了呀。
  5. 这事儿在老板这里,必然是低优先级项目,当初立项也就是随口一说。乍一看数据是正向的,以后也就不搭理了,项目按惯性一直运行下去。

大厂总有很多像这样被牺牲的业务组,被分配去做没机会没合理性的任务,老板觉得 “不做怎么知道做不成呢“,然后牺牲了几个人甚至几十几百个人的职业生命,也给组织带来更多的熵。

我在大厂做顾问的时候,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我的下属被分配了创作者激励任务,找我商量,我说就这点资金资源,激励个屁啊。在当前这种糟糕的内容大生态下,根本没有合理的激励方式。但这件事没法深究,深究就是 “为什么当前内容生态这么差?”

再深究就是 “当前内容产品还值不值得大投入?”

再深究就是 “这个内容产品降低预期吧,人裁一半,纯银你的项目砍掉,你也该毕业了。”

这时,换成你,除了对标最佳实践依样画葫芦向上级交差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哪怕东施效颦很蠢,被创作者嘲笑,也没啥实际的效果,但在万千数据和反馈里,总能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口径,黑话包装向上汇报,也能蒙混过关。

**然后你就看懂了大厂流行黑话的价值,总有一些人的业绩不好,业绩不好,他就需要过度包装。**业绩好的人是不需要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的,但业绩好的人也是少数,多数人不过度包装就像是不化妆就去上综艺节目一样,聚光灯打在你坑坑洼洼的脸上。

归根结底,很多不合理的任务,不健康的业绩,不可能的预期,不能被及时清理。身处其中的人为求自保,挖空心思蒙混过关。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这就是必定出现的熵,古今中外,国家企业概莫能免。

最终熵累积到了宇宙大爆炸的地步,一切清零,从头开始。人死身灭,物质不灭。

那么,企业内部的熵去追溯源头,究竟是一步步怎么累积下来的呢?大部分来源于掌握权力的人不能分辨:

  1. 哪些项目是值得重点投入的
  2. 哪些业务是在当前约束下合理的
  3. 哪些业绩是有价值的,哪些是蒙混过关

一旦 1 和 2 不能准确分辨,总觉得 “不做怎么知道不行呢” “既然做了就要全力以赴”,则必然带来大量的蒙混过关。

即便是能力很强的人被分配去做 1 和 2 预判错误的任务,最终大概率会堕落到蒙混过关。

而 “蒙混过关” 是熵增的重灾区。

这件事其实是无解的,掌握权力的人并非全知全能,一天也只有 24 小时可工作,对产品和业务的预判错误必然发生。当事人为了自保,必然蒙混过关,能力越强的人蒙混过关的能力也就越强。

我一直很自负的是,我管理的业务熵减趋势明显。一方面是因为我的能力栈很宽,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喜欢关注一线细节,谁也没法在我这里蒙混过关。但这仅仅是因为我的权力不够大,只管五十一百人,时间分配盯得到细节。你让那些管理几百几千甚至上万人的人,怎样关注细节?怎样从细节中抽丝剥茧,严打蒙混过关?

所以熵增无可救药。

我们嘲笑的大厂高密度黑话,本质是大多数人 “蒙混过关” 的工具,一旦流行起来就浩浩荡荡,像时代的车轮一样滚滚向前。因为总有那么多人(超过一半)正在做不合理的任务,实现不可能的预期,故而业绩不好,但又渴望蒙混过关啊。

那么除了混吃等死之外,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有可能应对该死的熵增呢?

也有。

站在宏观层面,只有增长才能应对熵增。

增长意味着掌握权力的人,找到了值得重点投入的项目,把资源大量投向当前约束下合理的业务,这时大多数人就不需要蒙混过关了,而是乘着高速列车意气风发驶向未来,征战业绩。

所以互联网公司一旦停止高增长,以普遍的低管理水平,立刻陷入混乱并萎靡不振。过去的意气风发建立在低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只不过电梯正在上升, 40 分的管理水平依然能做出 70 分的业绩。直到海水退潮时,才知道谁没穿泳裤。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为什么大厂的激励计划往往效果不佳?
回答: 因为激励计划的资源有限,且任务通常由边缘角色执行,缺乏合理性和实际效果,更多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而非真正激励创作者。

问题 2: 大厂中为什么会出现“蒙混过关”的现象?
回答: 由于许多任务不合理或预期过高,员工为了自保,只能通过过度包装和黑话向上级汇报,以掩盖实际业绩的不足。

问题 3: 什么是“熵增”,它在大厂中如何体现?
回答: 熵增指的是组织内部混乱和无序的增加。在大厂中,它体现为不合理的任务、不健康的业绩和无法及时清理的问题,导致员工不得不蒙混过关。

问题 4: 为什么大厂中黑话如此流行?
回答: 黑话是大多数人“蒙混过关”的工具,用于包装业绩和掩盖问题,尤其是在业绩不佳或任务不合理的情况下。

问题 5: 如何应对大厂中的熵增问题?
回答: 只有通过增长才能应对熵增,即找到值得重点投入的项目,将资源合理分配,从而减少员工蒙混过关的需求。

问题 6: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一旦停止高增长就会陷入混乱?
回答: 高增长掩盖了低管理水平的问题,一旦增长停滞,管理水平的不足就会暴露,导致业绩下滑和组织混乱。

问题 7: 大厂中不合理的任务是如何产生的?
回答: 不合理的任务通常源于高层对项目的错误预判,认为“不做怎么知道不行”,导致资源浪费和员工被迫执行无效任务。

问题 8: 为什么能力强的员工也会蒙混过关?
回答: 即使能力强的员工被分配到不合理或预期过高的任务,最终也可能因无法实现目标而选择蒙混过关。

问题 9: 大厂中的“熵增”是否可以避免?
回答: 熵增在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权力者无法全知全能,错误预判和蒙混过关的现象必然发生。

问题 10: 为什么关注细节可以减少熵增?
回答: 关注细节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减少员工蒙混过关的机会,从而减缓熵增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