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于求成是认知升级的阻碍,也是慷慨赴死的坦途

创业经验 认知提升 市场策略 产品设计 团队管理
文章通过作者三次创业经历反思了急于求成的危害。蝉游记、氢气球旅行和一罐三款产品初期均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但作者因追求高速增长,过早转型或改版,导致资源耗尽,最终失败。作者指出,成功不仅依赖市场机遇,更需要认知的逐步提升。急于追求“一击而中”往往适得其反,应先在现有成果上夯实用户价值,控制成本,留足时间进行认知升级。等待和稳步前进是创业的关键,尤其是在市场下行时期,避免盲目扩张和焦虑,才能实现自然的上升。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关于我过去七年的创业,有一个隐性的教训,也是现在很多公司的昏招。

1、蝉游记

蝉游记的第一个版本就在市场上站住了,产品逻辑是「上传旅行照 > 按 exif 对相片分组并匹配景点 > 为相片配字」,step by step 地完成一篇结构化游记,解决了开放式写游记的发散与拖沓。

2013 年游记站住之后,因为未能进入高速上升通道,我决定接着做攻略。2013-2014 的我自己并不是攻略达人,选择了低效的切入点,蝉游攻略相比竞品有差异性,但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做攻略也需要更大的运营人力支出。一年多花光了耐心与融资,被迫并入携程。

2、氢气球旅行

做氢气球旅行的 2015 年,我差不多是攻略达人了,知道该怎么做攻略了。这时候重攻略已经不流行了,我设计了轻攻略的逻辑「POI 按专辑分类 > 收藏感兴趣的 POI > 在地图上生成路线」,并在国内第一个做轻游记——非常像今天的小红书旅行笔记。

氢气球的第一个版本很快站住了,口碑很好,但同样未能进入高速上升通道。而我是按照 “一击而中” 来规划资金,从携程带走了整个蝉小队,团队人力支出较大。10 个月后花光了融资,企图转型视频攻略,继续冲击高速上升通道,但已经没钱了,被迫解散团队。

3、一罐

一罐是我的第一款社交产品,反响极佳,可惜那时我还不理解社交赛道的规律。一罐的产品逻辑是「绝对匿名发表 > 用共情聚合内容 > 无人设的释放与表达」。一度冲到了接近 30w 日活。

命运就像复读机,一罐发布半年后到达边界,在进入高速上升通道之前停了下来。我在融资压力下,将匿名社交转型为半匿名社交,追求高增长,这是个不折不扣的败笔,失去了原有的强烈的风格,也加速了下滑趋势。于是我被彻底打垮了,(哪怕账面上还有 700 多万现金)半卖半送了一罐,清算并退出创业。

反省这三件事,有一个共同的失误:

  • 强行追求高速上升通道,一击不中又希望补中,最终三而竭。

我这三次创业不成功,本质上是产品方向的错误,但从战术上来讲,本可以有更好的收益。

蝉游记如果收缩成本,先把市场反响最好的游记给夯实,在这个过程中等待自己在攻略业务上逐渐成熟,不急不躁,反而能提前一年设计出很好的攻略。

氢气球如果收缩成本,先把市场反响最好的轻攻略和轻游记夯实,熬到第二年,2016 年小程序发布,就等来了轻攻略的最佳载体。

一罐如果收缩成本,先把市场反响最好的匿名社交夯实,在这个过程中等待自己对社交的理解逐渐深入,半年一年后会找到 “用户匹配” 更好的解法。

而我急于求成,在认知不成熟的时候急于打出制胜一击,欲速则不达。

换句话说,高速上升通道本身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它来自于你对市场的的深刻洞察。寄希望于一击而中是相当愚蠢的想法,如果一击不中,至少对我个人而言,应该先守住已有的成果,毕竟 “在市场上站住” 也殊为不易。一边稳稳地站定,一边在认知加深的过程中寻找下一次战机。最要不得的就是急于改版,尤其是急于大改版——高预期频频落空,相当消耗团队士气。

等待也是一种能力。

以及当你下定了一步一个脚印的决心,就会自然而然地控制成本,留够至少 2 年的钱。不焦虑,很重要。

我这个人,性子急,容易焦虑,这是创业的大忌。虽然每次做产品,我都能依靠强悍的产品力在市场上站住,但急躁烧掉了我的心力,烧掉了团队的士气,也烧掉了账面现金。每一次冲锋之后,应该先挖壕沟巩固战果,给自己留够认知升级的时间。做产品不应该以高速增长和不停融资为刻板目标,而是在市场上站住之后,满足了怎样的用户价值,就去设计怎样的下一步产品目标。

至少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只要方向没错得太离谱,每一步都夯实用户价值,每一步都有软资产的积累,每一步都能推动自己(以年为单位的)认知升级,上升将会是自然而然地 “走几步,跳一级” 。如果一开始就追求 “必须跳一级” ,大概率绊倒在地,仆街不起。

归根结底,上升既来自于市场机遇,也来自于认知到位。而认知到位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拔苗助长,苗死人悲。这不仅是我的创业教训,也是近年来若干老板狂热拓展边界但灰头土脸的教训。

以上的理解,在互联网大拓荒时代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但在下行时代一定是金玉良言。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蝉游记最初的产品逻辑是什么?
回答: 蝉游记的产品逻辑是「上传旅行照 > 按 exif 对相片分组并匹配景点 > 为相片配字」,逐步完成一篇结构化游记,解决了开放式写游记的发散与拖沓。

问题 2: 蝉游记为何最终并入携程?
回答: 蝉游记在游记站住后,急于进入高速上升通道,选择了低效的攻略切入点,导致运营成本过高,最终花光耐心与融资,被迫并入携程。

问题 3: 氢气球旅行的产品逻辑是什么?
回答: 氢气球旅行的产品逻辑是「POI 按专辑分类 > 收藏感兴趣的 POI > 在地图上生成路线」,并率先在国内推出轻游记,类似于今天的小红书旅行笔记。

问题 4: 氢气球旅行为何最终解散团队?
回答: 氢气球旅行未能进入高速上升通道,且团队人力支出较大,花光融资后尝试转型视频攻略,但资金不足,最终被迫解散团队。

问题 5: 一罐的产品逻辑是什么?
回答: 一罐的产品逻辑是「绝对匿名发表 > 用共情聚合内容 > 无人设的释放与表达」,主打匿名社交。

问题 6: 一罐为何最终失败?
回答: 一罐在融资压力下,将匿名社交转型为半匿名社交,追求高增长,失去了原有的强烈风格,加速了下滑趋势,最终被迫清算并退出创业。

问题 7: 三次创业失败的共同教训是什么?
回答: 三次创业失败的共同教训是急于追求高速上升通道,未能守住已有成果,导致资源耗尽,最终失败。

问题 8: 创业过程中应如何控制成本?
回答: 创业时应控制成本,留够至少 2 年的资金,避免焦虑,稳步推进,等待认知升级和市场机遇。

问题 9: 创业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回答: 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在市场上站住后,夯实用户价值,逐步积累软资产,推动认知升级,而不是急于追求高速增长和融资。

问题 10: 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创业应遵循什么原则?
回答: 在当前互联网下行时代,创业应遵循“一步一个脚印”的原则,稳步推进,夯实用户价值,等待认知升级,避免急于求成和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