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 字讲清楚我做产品最重要的的底层逻辑

产品策略 用户分析 市场洞察 业务优化 产品管理
文章探讨了产品开发的核心逻辑,强调冷启动的成功取决于创始团队与市场需求的契合,无法复制。成功冷启动后,产品应专注于服务核心用户,提供超预期的满足,而非急于挽留边缘用户。核心用户释放的信号最具价值,满足他们能吸引更多同类用户并逐步破圈。文章以小红书为例,说明如何通过满足核心用户需求逐步扩展用户群体。超预期满足核心用户的关键在于发现并加强用户的“甜蜜点”,提高核心链路的转化效率,并通过长期观察用户行为数据来理解其心理需求。最后,作者提出了具体的业务建议,包括聚焦核心结构、提升竞争力、投资新结构等,并表达了亲自带队执行项目的意愿。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这篇专栏,其实是紧接着上一篇。

在上一篇专栏里,我在咨询时,对公司的两位 P8 讲了不少负面观点。但只批评不建设并不是我的风格,讲完负面观点后,接着讲我认为在公司现状下,破局思路是什么。

首先,产品的冷启动是玄学,取决于创始团队与市场缺口的相性,没有任何规律可以复制。

冷启动成功后,产品会获得一定数量的核心用户,并致力于给核心用户提供超预期的满足。

这里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急于挽留若即若离的用户,或是加强轻度用户的粘性,总想找办法提高他们的留存率与活跃度。但这部分用户释放出来的信号大部分是噪音,即便满足,他们可能还是会离开。

产品应该有一条健壮的主线,去服务好自己的核心用户,只有核心用户释放出来的信号才是明灯,其余更多是噪音——跟你要这个要那个,真给了他们,最后多半还是会离开。

只有坚定留下来的用户,才能释放高价值的信号。

当产品超预期满足了核心用户,不仅吸引来更多同类,还会自然而然地辐射到更广泛的人群,一层接一层破圈。

经典案例如小红书:一开始以女性购物作为核心场景,泛化到美妆,泛化到本地生活,泛化到一切主题。当小红书的内容丰富度自然而然地吸引来一部分男性用户,信号清晰无误,这时再发力拓展男性向的内容场景,以至于我都会每周打开小红书 3-4 次刷旅行笔记。

那么,如果以上路径如此地伟光正,我们该如何超预期满足核心用户呢?

  • 发现一部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甜蜜点,加强这样的甜蜜点
  • 复制扩散,让更多用户也能感受到类似的甜蜜点
  • 提高用户使用过程中,核心链路的转化效率

也就是,先细腻地搞清楚核心用户如何获得满足,对满足的情绪进行分拆分析,扩散和放大其中可复制的部分。

这些信号并不能通过收集用户反馈得来,而是长期大量观察用户行为,分析行为数据,试图去理解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产品经理也好,高 P 也好,在这里都要去吃一手数据,不要吃别人的二手总结。就算是吃二手总结,也要求在总结里附带大量的原始数据,通过原始数据去核对总结,尤其是敏锐地捕捉市场信号。

最后,基于以上观点,我给公司业务提出了若干具体的观点。比如聚焦于哪两个核心结构,比如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提升核心结构的竞争力,每个角度的重点、方法和考核指标是什么,比如值得投资怎样的新结构,新结构的重点是什么。如果有权限,我甚至可以下场带队做项目,在一线战斗令我快乐。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产品的冷启动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回答: 产品的冷启动成功取决于创始团队与市场缺口的相性,没有可复制的规律,更多是玄学。

问题 2: 产品在冷启动后应该重点关注哪些用户?
回答: 产品应重点关注核心用户,致力于为他们提供超预期的满足,而不是急于挽留若即若离的用户或加强轻度用户的粘性。

问题 3: 为什么核心用户释放的信号更有价值?
回答: 核心用户释放的信号是高价值的,因为他们坚定留下来,而其他用户的需求往往是噪音,即使满足也可能会离开。

问题 4: 如何通过核心用户实现产品的破圈?
回答: 当产品超预期满足核心用户后,会吸引更多同类用户,并自然辐射到更广泛的人群,实现一层接一层的破圈。

问题 5: 小红书是如何通过核心用户实现破圈的?
回答: 小红书从女性购物场景出发,逐步泛化到美妆、本地生活等主题,最终吸引男性用户,拓展男性向内容场景,实现破圈。

问题 6: 如何超预期满足核心用户?
回答: 通过发现用户使用过程中的甜蜜点,加强并复制这些甜蜜点,同时提高核心链路的转化效率。

问题 7: 如何获取核心用户的真实需求信号?
回答: 通过长期大量观察用户行为,分析行为数据,理解用户背后的心理活动,而不是依赖用户反馈或二手总结。

问题 8: 为什么产品经理需要亲自分析一手数据?
回答: 亲自分析一手数据可以更敏锐地捕捉市场信号,避免二手总结的偏差,确保对用户需求的准确理解。

问题 9: 文章中提到公司业务的具体建议是什么?
回答: 建议聚焦于两个核心结构,提升其竞争力,明确每个角度的重点、方法和考核指标,并投资值得发展的新结构。

问题 10: 作者对亲自带队做项目的态度是什么?
回答: 如果有权限,作者愿意亲自带队做项目,因为在一线战斗令他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