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程序员 996 还干不过美国的 955?

程序员对比 工作文化 技术专注 市场竞争 职业发展
中国程序员普遍面临996工作制,却难以在效率上超越美国955工作制的程序员,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环境和文化差异。美国公司注重产品和技术专注,通过高质量服务收费,而中国市场则依赖规模经济,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专注细分需求。此外,国内创业者缺乏对全球市场的洞察,难以拓展海外业务。35岁魔咒在中国尤为明显,生理性变化导致中年程序员学习能力下降,只有少数精英能打破这一限制。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程序员在效率和创新上的困境。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看到一位华裔程序员在微博发帖:为什么中国程序员 996 还干不过美国的 955?

他的观点是:“美国公司对产品高度专注,程序员对技术高度专注,最终占领了全球市场。所以不用加班,也能获得好的收益。”

这位华裔程序员的观点,代表了他的语境与视角。在这个视角里,一个关键因素是,发达国家市场有着更丰富的营收方式——比如说愿意为软件和服务付费。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差异。

当有众多顾客愿意为软件和服务付费时:

  • 你可以通过对细分需求的高质量服务收费,这决定了 “对产品高度专注”
  • 货比三家,高质量的服务有机会打败低质量的价格竞争者,这决定了 “对技术高度专注”

为什么国内不能这么做呢?因为没人愿意为产品和服务付费,你必须通过规模来赚钱。产品必须放弃那些规模较小的细分需求,挖空心思把规模做大。

同时,有机会做大规模的领域是有限的,互相之间的挤压严重。老板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才要不断拓展新产品,画出第二曲线,第三曲线,给自己更多的安全感。虽然这些尝试大概率失败,至少在过程中缓解了老板的焦虑,而这种焦虑本身又是合理的——高频打低频,垂直产品被头部赛道侵蚀,总是屡见不鲜。

因此,大家都挤破头去做那些天花板高,同质化严重的产品,这怎么可能对产品高度专注呢?

如果对产品不够专注,后面的 “对技术高度专注” 也就无从说起。项目本身不停地切换,项目需要的技术栈也不停地切换,少有人五年十年做一个核心功能,一套技术栈。

国情差异带来了行业风气差异。

那为什么中国程序员和创业者不去跳出这个内卷的火坑,逐鹿全球市场呢?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全球市场有什么需求。

做产品的根基是用户洞察,人在中国,身边全是 chinese,怎么洞察海外市场需求?难道我每天刷 Reddit 和 X 就能找到创业机遇吗?

以及,我也并不认同 “技能高度专注” 可以打破 35 岁魔咒。

和专注无关,精英可以打破 35 岁魔咒,普通人不行。

我的一个程序员老朋友,50 岁左右,在加拿大工作十多年了,目前在 Google 工作。显然他就可以打破 35 岁魔咒——但他经常跟我吐槽前司(也是加拿大公司)的同龄程序员,一个个技术栈老化不堪,技术思维陈腐不堪,但也可以马马虎虎完成本职工作。同时,公司的 B 端客户稳定,营收稳定,在当地没有竞争对手,就没有换人提效的动力。

35 岁魔咒是真实存在的,它意味着人到中年,很难生成新的大脑突触,这种生理性的变化,导致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学习能力锐减,更倾向于用老的大脑突触(老知识)去解决问题。一旦行业和领域的知识迭代速度快,35+ 就会发散出陈腐的气息,别说老板了,就连年轻同事也会嫌弃他们。

只有极少数精英,在生理上维持着生成大脑突触的活力,才能打破 35 岁魔咒。这不是一种方法,更不是一种价值观,而是与生俱来的基因。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为什么中国程序员 996 工作制却无法超越美国程序员的 955 工作制?
回答: 美国公司对产品和技术高度专注,且市场愿意为软件和服务付费,这使得他们无需加班也能获得高收益。而中国市场更依赖规模经济,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无法专注,技术也无法深入发展。

问题 2: 为什么中国市场难以像美国市场那样为软件和服务付费?
回答: 中国市场缺乏为软件和服务付费的文化,企业必须通过扩大规模来盈利,因此更倾向于开发天花板高、同质化严重的产品,而非专注于细分需求。

问题 3: 为什么中国程序员和创业者难以进入全球市场?
回答: 缺乏对海外市场需求的洞察是主要障碍。身处中国,难以深入了解海外用户需求,仅通过浏览社交媒体无法找到真正的创业机遇。

问题 4: 技术高度专注能否打破 35 岁魔咒?
回答: 不能。35 岁魔咒是生理性的,与专注无关。只有极少数精英能够维持大脑突触的生成能力,从而打破这一魔咒。

问题 5: 为什么中国老板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
回答: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垂直产品容易被头部赛道侵蚀,老板们需要不断拓展新产品以缓解焦虑,尽管这些尝试大多失败。

问题 6: 为什么中国程序员难以长期专注于一个技术栈?
回答: 项目频繁切换导致技术栈不断变化,缺乏长期专注于一个核心功能或技术栈的环境。

问题 7: 35 岁魔咒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回答: 35 岁后,大脑生成新突触的能力下降,导致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锐减,更倾向于依赖旧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 8: 为什么美国公司能够保持稳定营收?
回答: 美国公司拥有稳定的 B 端客户和缺乏竞争对手的市场环境,因此无需频繁更换人员或提升效率。

问题 9: 中国程序员如何应对 35 岁魔咒?
回答: 只有极少数精英能够通过生理上的优势打破这一魔咒,对大多数人来说,35 岁魔咒是难以避免的现实。

问题 10: 中国程序员如何在全球市场中找到机会?
回答: 需要深入了解海外市场需求,而不仅仅是依赖国内经验或社交媒体信息,这需要更多的全球视野和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