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最后一季发车,同时赠送「一二三四五六七季」打包合集

产品分析 行业趋势 职场提升 运营经验 社区运营 产品决策
专栏「无限季」作为小报童产品专栏的最后一季,整合了此前七季的420篇内容,未来将不再按季划分,预计每年更新100篇左右。为回馈读者,购买「无限季」可享受7折优惠,并免费获得前七季的合集。作者从过往内容中精选了135篇精华,标记为😈,建议读者从第七季倒序阅读,以获取更高质量的分析。此次调整旨在简化运营,避免繁琐的促销组合,同时为读者提供更具时效性和深度的产品与行业分析。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开门见山划重点:

  • 购买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季的朋友,7 折购买「无限季」。
  • 购买「无限季」的朋友,赠送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季(在无限季置顶帖领取)。

我的小报童产品专栏已经运营了七季,420 篇。

第八季改名叫「无限季」,以后懒得这样拆分 60 篇一季了,未来所有的产品分析合并在这个「无限季」里,预计一年更新 100 篇左右。

多省事儿。

多省事儿。

我以后再也懒得折腾促销组合了。

估计也没人看得完这七季的 420 篇产品与行业分析,再说更新了两年半,一些时效性强的内容已经过时了。所以我从这 420 篇里,挑选出来了不容易过时的,质量相对最好的 135 篇精华,在每一篇标题前面打了个标记 😈。

举例如下:

第七季(30 篇精华😈),节选如下:

  • 四个红利出尽:互联网行业下行归因
  • 低增长时代的产品经营逻辑——我这三年做四家顾问的全面总结
  • 截止 2024 年上半年,我对大模型的看法:20 个实习生很好但还不够好

第六季(20 篇精华😈),节选如下:

  • 复盘:某公司最近两年新项目全部失败的 3 个关键错误
  • 800 字讲清楚我做产品最重要的的底层逻辑
  • 为什么中国程序员 996 还干不过美国的 955?

第五季(20 篇精华😈),节选如下:

  • 结构性危机与疯批老板的自杀式反击
  • 为什么,越强的人越需要把手弄脏
  • 大模型无法理解的隐性信息:对情绪的共情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第四季(20 篇精华😈),节选如下:

  • 如何在职场中提升自己的说服力?
  • 我带运营团队的经验:“也就是看 3000 条内容吧”
  • 我在点评用算法组装内容的创新成功尝试

第三季(15 篇精华😈),节选如下:

  • 被辱骂的方法论与正确的方法论
  • 手游与本地生活,恐怕都做不成垂直社区
  • 小红书做号,首先从整理自己的知识库开始

第二季(15 篇精华😈),节选如下:

  • 为什么国内没有较大规模的男性社区?
  • 怎样理解 “人不认识流量,流量也不认识人”?
  • 为什么美女自拍笔记在小红书受欢迎,在点评受打压?

第一季(15 篇精华😈),节选如下:

  • 从产品助理到 P9 的二十道开卷测试题
  • 我做过最失败的产品决策及原因是什么?
  • 社区起跳的关键一步:“打穿垂类”

方便你们快速浏览那些值得一读的旧作。建议从第七季倒着看,越到后面质量越高。

无限季购买入口7 折入口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什么是「无限季」?
回答: 「无限季」是专栏的第八季,未来所有的产品分析将合并在这个季中,预计一年更新 100 篇左右,不再以 60 篇为一季进行拆分。

问题 2: 购买「无限季」有什么优惠?
回答: 购买「无限季」的朋友可以免费获得第一至第七季的内容,在「无限季」的置顶帖中领取。

问题 3: 如果已经购买了一至七季,如何购买「无限季」?
回答: 已经购买一至七季的朋友可以以 7 折的优惠价格购买「无限季」。

问题 4: 专栏的精华内容是如何挑选的?
回答: 从七季的 420 篇文章中挑选了 135 篇不容易过时且质量较高的精华文章,并在每篇标题前做了标记(😈)。

问题 5: 建议如何阅读这些精华内容?
回答: 建议从第七季倒着看,越到后面的内容质量越高。

问题 6: 「无限季」的更新频率是多少?
回答: 「无限季」预计一年更新 100 篇左右。

问题 7: 为什么不再以 60 篇为一季进行拆分?
回答: 为了省事,未来所有的产品分析将合并到「无限季」中,不再进行季的拆分。

问题 8: 如何购买「无限季」?
回答: 可以通过 7 折入口 购买「无限季」。

问题 9: 专栏的总篇数是多少?
回答: 专栏已经运营了七季,共 420 篇。

问题 10: 为什么部分内容可能已经过时?
回答: 由于专栏更新了两年半,一些时效性强的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因此精选了不容易过时的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