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厂天然应该恐惧,这没什么好说的。但现金流健康的大厂也会恐惧,也会在恐惧驱动下去行动。
印象比较深的三个例子,一是支付宝的恐惧。
记得大约是 2016 年前后,小道消息说,支付宝 VS 微信支付,感到相当恐惧。理由是微信几乎常驻内存,打开速度极快,而打开支付宝往往是冷启动。对于低配手机来说,付款的启动速度会让支付宝处于极为不利的地步。
因为我没有低配手机,并不确定这个理由是否成立,以及手机的更新换代是否能缓解这个风险。但年初发微博谈到支付渠道时,上百条评论里,用微信支付最重要的理由是:
- 微信零钱提款要收手续费,不想给手续费所以用微信支付
- 微信红包让微信零钱里总是有现金,想要花掉这笔钱,久而久之习惯了微信支付
有意思的是,评论里对微信支付一片骂声,就跟骂微信一样花样百出。一边骂,一边用。
二是快手的恐惧。
抖音快速赶超快手后,按照行业报道,2018 年快手发起了一场春节战役,以全公司之力投入,把日活一鼓作气冲到了一亿。
同样按照行业报道,这次快速增长的留存并不乐观,整体未达到公司预期,以至于事后诚恳的总结是 “锻炼了协同作战的能力。”
三是美团的恐惧。
抖音本地生活对美团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财报显示,2022 年全年,美团核心本地商业分部的经营利润由 2021 年的 188 亿元增长 56.8%,至 2022 年的 295 亿元。
2023 年,经营利润继续上升至 387 亿元。
这就是我之前说的,抖音并没有大量抢走美团的市场,抖音和美团联手做大了市场份额,但因为市场占有率的下降,美团面临失去定价权的风险。
面对风险,美团的动作一是用同样的低价策略反击,二是丰富视频内容,包括要求点评内容逆袭抖音。其中低价策略在任何时候都是杀手锏,然而点评各种内容逆袭的结果一塌糊涂,我对美团主站的视频业务也摸不着头脑。张川如果反击有功,也不会被一把撸掉大部分权力。
互联网的残酷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更大的鱼吃掉大鱼。
以上三家大厂,微信支付死死地按住支付宝打,抖音死死地按住快手打,美团非常恐惧被抖音抄了老家。从结果来看,这种恐惧感是真实和合理的。甚至于字节对于飞书的过度期待,未尝不是过度依赖视频业务的恐惧感作祟。
但我看见的是,恐惧并不能指引方向,恐惧带来的高度紧张感,反而会让思考和动作偏离正确的轨道。
能够指引正确方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市场信号。垂直市场与用户生态给出了怎样的信号,决定下一步往哪边走,怎么走。
如果在恐惧的支配下,把增长目标放在市场信号前面,一群人为了实现增长目标,满世界找市场信号,那么再聪明的头脑和再多的热情,也会在 “拿着锤子找钉子” 的过程中,思考与动作严重变形。
支付宝的各种昏招,我们耳熟能详;快手春节战役并未达到预期;美团的内容电商之路走得坑坑洼洼;飞书今年裁员一千人。
而我更熟悉的是中厂 taptap。
2021 年,taptap 喊出 “日活(接近)翻倍” 的口号,当年仅增长 30%,2022 年继续要求日活(接近)翻倍。我其实没搞清楚这到底是出于对大鱼吃中鱼的恐惧,还是纯粹的脑子发热。
但决定 taptap 增长速度的决定性因素,是独家手游,至少也是市场上有大量的好手游可供商店下载。
接下来 tap 的几个大动作是:
- 计划把 tap 游戏全部放入沙盒,用户下载游戏后,只能在 tap 打开,游戏不放在桌面
- 在基本没有 PUGC 的前提下搞创作者中心,推动手游社区小红书化,量产没人成功过的手游种草视频
- 在完全没有任何市场信号和清晰逻辑的前提下,tap(效仿 tiktok)烧钱冲击美国市场
- 既然热门手游直播饱和,那就用冷门手游来启动手游直播业务(这一条被我阻止了)
当时来看,这几个动作完全没有市场信号。
事后来看,全部仆街。
2023 年财报,tap MAU 下滑至 3581 万,同比下滑 14%。
这个结果说明 tap 的恐惧是正确的吗?
当然不是。在我看来,下滑是因为 tap 把大部分资源投入了无效的增长动作。
事实上,如果游戏供给这个刚性条件无法满足,“抓内容” 就是正确的方向,因为 tap 排名第二的竞争力是游戏评价社区,所以内容显然是可以提升商店价值的。
但抓内容,不是没头没脑地,在没有任何明确需求的基础上,去做手游小红书与手游抖音,赌性十足地把主要资源投入大概率失败的大冒险。
后来在我待的其他公司,同样的事情多次重复发生。恐惧摧毁了理智——先定增长目标,再找市场信号,结果一定是狭路相逢画饼者胜。画饼者未必有好下场,但我也不觉得老板们就长了记性,他们要不躺平,要不期待下一个更靠谱的画饼者的出现。
换个角度看,为什么互联网这么迷恋增长?即便已经有健康的现金流,也习惯性地对增长停滞感到恐惧?
第一个原因是,大鱼的确会吃小鱼。
- 一方面是规模效应带来能力溢出,服务泛化,比如抖音本地生活对美团的挤压
- 一方面是规模效应附带的用户黏性增长,带来高频打低频,比如小红书对马蜂窝的挤压
- 一方面是大厂用银弹直接狙击对手,比如免费模式对收费产品的挤压,补贴对原价的挤压;
这时,如果防守方没有很深的护城河,则会被进攻方击败。
第二个原因是,在增长的背后,是一系列高质量需求推动公司向前走。
一旦增长停滞,意味着高质量需求的消失,原有的在增长通道下形成的业务组织形态,一夜间崩塌。讲得难听点,曾经的精英团队一夜间成了没头苍蝇。没有业绩,没有成长,没有上升通道,无法划分任务优先级。
哪怕是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也只能证明自己抓住了高质量的市场机遇,一旦机遇消失,目前还没有人证明自己可以找到方向感,可以在下行期重构业务组织形态。只有增长,尤其是高增长,才能指出清晰的前进方向。
一旦增长停滞,沙滩上没人穿着泳裤。
第三个原因最容易理解,增长是一种心理惯性。习惯了增长带来强烈的正反馈的老板们,就跟吸毒一样,戒不了毒。过去数年的高增长也抬高了他们的正反馈阈值,要不坐火箭上去,要不睡地板躺平。
但我经常说说,只有市场信号才能指引正确的方向,结果几乎不受个人意志与雄厚资金的影响。除了在用户生态中嗅探市场信号,在市场信号指引下追求用户价值,在用户价值的累积下挖深护城河之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 大厂中厂的恐惧:如何摧毁理智? 🚨
支付宝、快手、美团……这些巨头们也在恐惧中挣扎!😱 从微信支付的崛起,到抖音的迅猛发展,再到美团与抖音的本地生活大战,恐惧让这些大厂动作变形,甚至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 恐惧带来的不是增长,而是无效的资源和策略浪费。市场信号才是真正的指南针!🧭 只有抓住用户需求,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关键点:
🔗 想了解更多?点击链接,深入探讨大厂中厂的恐惧与理智之战!👇
#大厂 #互联网 #竞争 #市场信号 #恐惧与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