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夕、舔狗与付费

七夕节日 舔狗行为 付费心理 红包文化 恋爱关系 沉没成本 希望与冲动 抽卡游戏机制
七夕作为传统节日,逐渐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节日氛围中充斥着恋爱、单身以及“舔狗”发红包的现象。文章通过真实案例,探讨了“舔狗”在暧昧关系中持续付费的心理机制。尽管他们清楚对方并非真心,但“近在咫尺的希望”和“沉没成本”驱使他们不断付出。这种关系类似于游戏中的“刷声望”机制,付出带来短暂的正反馈,但随后又可能因事件或言辞而跌落,形成循环。限时任务进一步强化了付费冲动,使“舔狗”在追逐希望的过程中不断堆积成本,最终陷入幻觉。文章揭示了这种行为的本质,并类比抽卡游戏中的心理机制,强调了对生活理解的重要性。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又到七夕,这个来自古代乞巧的节日不知何时变成了国产的情人节。每到这类情人节,(是的,情人节已经不是一年一天的节日,是一种节日的大类),各种群里、社交网络里,充斥着恋爱的酸臭、单身的芬芳、舔狗的红包,以及舔狗红包背后的哀伤。

这类节日关于舔狗发红包的段子想来大家也看过不少了,段子来源于生活,网上的段子虽有作一定的夸张,但舔狗给自己的男神女神发红包的事迹是真实存在的。我就收到过类似的私信,说自己遇到一个很喜欢的人,双方并没有在谈恋爱,只是聊得比较多,可能算是暧昧的关系吧。自己时不时就要给对方发个红包,不只是节日生日这种日子,普通日子也经常要发个吃饭的红包、奶茶的红包,还要时不时去给甩过来的链接买单。有时候会生气,觉得这算什么意思,不是拿自己当ATM么,但只要对方说几句好话或者甩句狠话,立马就怂了,乖乖掏钱。

我问

“你知不知道你们没在谈恋爱?”

“知道”

“你知不知道人家当你是凯子?”,

“知道”

“知不知道你们不会有结果的”

沉默了一会儿

“知道”

冷静下来,什么都知道,但事到临头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都这样了还会有持续性这么强的付费能力?可能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

近在咫尺的希望带来的冲动付费和长期冲动付费形成的沉没成本带来的损失厌恶。

希望,人活着就是冲着一个希望,在钓凯子的玩法系统里也一样。永远不会把话说死,不会彻底拉黑(某个渠道拉黑了也会留着别的渠道),永远给ATM留一个念想,似乎再示个好就能让对方态度更好一些、更暧昧一些、更进一步。实际操作中也的确对方态度更好了,但那一定伴随着不定期的态度下降。就好比是刷声望,让你从冷淡刷到中立,中立刷到友好,友好刷到尊敬,你以为接下来要刷到崇敬了,咣叽,发生个事件,声望跌回友好了,再抓你个言辞漏洞,咣叽,跌到冷淡了。怎么样,重新刷声望吧。

在不断反复刷声望的过程中舔狗每次的付出都体验到了声望上升带来的希望靠近,这就是之前专栏里曾经多次提到过了——正确行为获得正反馈。因为获得了正反馈就更愿意为了获得更多正反馈而付费。于是红包给出去了,代付链接也付出去了,声望现在上去了,下次什么时候降下来就不知道了。

为了提高付费意愿,通常在给予希望的同时还会附带时限。限时内没完成付费任务声望必降。附带时限还都能给出合理的说法,节日生日有指定日期,代付链接有有效时间,连吃饭和奶茶都有即时的紧迫性,现在不给就自己买了吃,这笔声望就记不到你头上了。

这也是之前专栏里说过多次的大道理——做对了有正反馈,做错了就必须有负反馈。当希望和限时结合在一起就由不得ATM多思考,一冲动钱就出去了。

在一次次追逐希望的过程中,ATM就是在不断的堆积成本,而且堆积的是沉没成本。成本投入越来越大,就让人更容易产生希望越来越近的幻觉。

“说不定这次就成了呢”

同样的情况在抽卡游戏里就很常见。

“已经抽了23次了,30次保底出个SSR,不如拼一把。”

“已经付了那么多次了,万一和我彻底断了就亏大了”

之前刷微博聊到过一句,我说:“做内容最核心的能力是对生活的理解。”当时有人问,那什么是“对生活的理解?”,我没回。

现在这篇文字就是我的回答。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七夕节是如何从古代乞巧节演变为现代情人节的?
回答: 七夕节原本是古代乞巧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情人节,成为表达爱意和浪漫的节日。

问题 2: 什么是“舔狗”现象?
回答: “舔狗”现象指的是在感情中一方对另一方过度讨好,甚至不惜通过发红包、代付等方式来维持关系,尽管双方并未正式确立恋爱关系。

问题 3: 为什么“舔狗”会持续为对方付费?
回答: “舔狗”持续付费的原因在于近在咫尺的希望带来的冲动付费,以及长期投入形成的沉没成本导致的损失厌恶心理,他们希望通过付出获得更多的正反馈。

问题 4: 在“舔狗”关系中,对方如何利用希望和时限来操控付费行为?
回答: 对方通过给予希望和设置时限来操控付费行为,例如在节日、生日等特定日期要求红包,或为代付链接设置有效时间,增加紧迫感,促使“舔狗”迅速付费。

问题 5: 为什么沉没成本会让“舔狗”产生希望越来越近的幻觉?
回答: 随着投入的成本不断增加,“舔狗”会产生希望越来越近的幻觉,认为再付出一些就可能达成目标,这种心理类似于抽卡游戏中的“保底”机制。

问题 6: 文章中提到的“刷声望”比喻是什么意思?
回答: “刷声望”比喻的是“舔狗”在关系中不断付出以提升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度,但对方的态度会反复波动,导致“舔狗”需要不断重新投入以维持关系。

问题 7: 文章如何解释“对生活的理解”?
回答: 文章通过分析“舔狗”现象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展示了“对生活的理解”是如何通过观察和剖析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模式来体现的。

问题 8: 为什么“舔狗”明知没有结果仍会继续付出?
回答: “舔狗”明知没有结果仍会继续付出,是因为他们被希望和沉没成本所驱动,无法理性地停止投入,反而越陷越深。

问题 9: 文章中提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如何影响“舔狗”的行为?
回答: “正反馈”让“舔狗”在付出后感到希望增加,从而更愿意继续付费;而“负反馈”则通过态度下降或时限压力,迫使“舔狗”迅速行动,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付费行为。

问题 10: 文章通过“舔狗”现象想传达什么核心观点?
回答: 文章通过“舔狗”现象揭示了人们在感情中因希望和沉没成本而陷入非理性行为,强调了理解生活背后的心理机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