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双行道:习惯塑造身份,身份塑造习惯

习惯 身份 信念 自我认知 长期思维 新习惯 新身份 创作者 修行 课题分离 自他边界
文章探讨了习惯与身份之间的双向关系,强调习惯塑造身份,身份也反过来影响习惯。作者将变化分为三个层次:改变结果、改变过程、改变身份。其中,身份的改变是最深层次的,涉及自我认知和信念体系的调整。通过不断践行新习惯,人们可以逐步塑造和拓展自己的身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文章指出,语言在身份认同中起着关键作用,建议用积极的表述替代消极的自我定义。最终,作者总结道,基于身份的习惯培养是驱动个人成长的核心,鼓励读者通过行动不断强化新的身份认同。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如果我未来会成为一名清澈自由灵光闪闪的创作者,那么我现在就是。—— 现在就要践行之,以这样的心、这样的自己来对待与之相关的每一项工作。

👆上述灵感来自王珂分享的一则flomo,也感谢细细的推荐。(别着急,这些美好的小伙伴们我会在「azure的朋友们」系列慢慢介绍的,2000 years later…👸)

人或事物变化发生的进程有三层:

第一层是改变结果,例如实现 1000 个订阅、40 万年收入、每天冥想、成为懂得课题分离自他边界的朋友,这都我们最容易想到要改变的,但如前所说,这些只是滞后指标。https://xiaobot.net/post/3005be76-dd3a-4c24-b189-455687ae3cc8

第二层是改变过程,也就是改变导致结果的系统,让这个系统运行得更好。(参见:《读书 | 系统!》https://xiaobot.net/post/5fb05991-7caf-495c-8f5d-106fd3f6d78a

Light 曾在他的小报里写,他把工作分两类,一类叫做按照系统做工,第二类是设计和改进系统。我莫名就记住了这句话,击节而赞。设计一个系统,能帮助我稳定地去做一些事,实现量变而质变;改进一个系统,则可能对相应的结果产生数量级的改变。

第三层,也是最深入的层次,是改变你的身份。我更愿意用「自我认知」或「信念体系」的说法 —— 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对自己、他人和世界所持有的大多数信念、假设和偏见。

每个行动系统的背后,都有一套信念体系。

每一个习惯的背后,都有一个自我认知(自我认同的身份)。比如,写作/冥想习惯的背后,是认同了作者/修行者的身份。

许多人走过一生,不思不想,只是盲目地遵循他们所认同身份的规范。比如:

我是三分钟热度的人。

我是害怕被抛弃/会被抛弃的人。

当我对自己年复一年讲述的故事信以为真,这就成为我的身份/自我形象认知,为了自洽,就会从行动上维护这种身份认同。—— 这是我们难以培养新习惯的深层原因。

所以语言是需要谨慎的。

比如,不说「我是三分钟热度的人」,

而说「我是以长期纬度看一切的人、但有时也会需要处理热情会在短时间特别高涨而后期难以为继的问题」。

不断在信念系统上迭代,拓展自己的身份,让自己更自由,也对习惯的形成有很好的支持。

比如,当我深信我是诗意流淌的作者时,就更有信心我手写我心;当我认同自己是懂得自他边界的朋友时,就更有意识地去尊重他人的自由。—— 身份塑造习惯。

那么,怎样塑造和拓展自己的身份呢?

这是个套娃🪆:用新习惯来塑造你的新身份;改变你是谁的最实际的方法是改变你所做的:

➢  每一次当我顺从心的舞蹈、我手写我心地写下一页时,我就是诗意从笔尖流淌出来的作者。

➢  每一次当我只是表达我的感受、不再期待对方以某种特定方式回应、而是欣然悦纳对方真实的反应(包括没有反应)时,我就是懂得自他边界的朋友。

一次又一次地去做这些事,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的新身份建立认同和信任。每一次行动,就像为新身份投票,票数不断增加,证据开始改变时,你讲述给自己的故事也开始改变。—— 习惯塑造了身份。

【总结】习惯塑造身份、身份塑造习惯,这是一条双行道。从 Why - How - What的角度,重要的是让你的信念体系(价值观、原则和身份)驱动这个循环回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

➢  作为一名清澈自由灵光闪闪的创作者,我用心践行这样的写作之道。

➢  作为一个修行者,我每天冥想。

➢  作为一个懂得课题分离和自他边界的朋友,尽管有时我需要面对和处理被无视和抛弃的恐惧,我欣然接纳和尊重他人的心意和自由。

➢  As a different rabbit, azure is doing different things now.

🦄️ ~ ~ 🍬 ~ ~ 🏃‍♀️ ~ ~ ☀️ ~ ~ 🐣

azure的 8+1 system 是这样的: https://xiaobot.net/post/beb9898a-34bd-421b-8a1a-de848558e710

更多「向最优秀的人学习 · 读书 · 荐书」盒子的内容: https://xiaobot.net/post/ed49a9fb-b4ca-430d-b30b-6c05e2948190

8 个盒子的全部内容索引: https://xiaobot.net/post/bcdc34b3-d52c-4f7b-8dc9-d3c92170df48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习惯和身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回答: 习惯和身份是相互塑造的双行道。习惯通过重复行动塑造身份,而身份又反过来影响习惯的形成和维持。

问题 2: 改变身份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回答: 第一层是改变结果,第二层是改变过程(系统),第三层是改变身份(自我认知或信念体系)。

问题 3: 为什么改变身份是改变习惯的关键?
回答: 因为每个习惯背后都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身份,改变身份意味着改变对自己的信念,从而更容易形成新的习惯。

问题 4: 如何通过习惯塑造新的身份?
回答: 通过不断重复与新身份相关的行动,逐渐建立对新身份的认同和信任,习惯会为新的身份“投票”,最终改变自我认知。

问题 5: 为什么语言在塑造身份时需要谨慎?
回答: 语言会影响自我认知,比如避免说“我是三分钟热度的人”,而应使用更积极的语言,如“我是以长期纬度看一切的人”,这有助于拓展身份。

问题 6: 什么是“8+1 system”?
回答: “8+1 system”是作者azure提出的一种系统化方法,用于帮助稳定地完成某些任务并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问题 7: 如何通过信念体系驱动习惯的形成?
回答: 通过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原则和身份,让这些信念体系驱动行动,从而形成基于身份的习惯。

问题 8: 为什么改变过程(系统)比改变结果更重要?
回答: 改变过程意味着优化导致结果的系统,这不仅能改善当前结果,还可能对未来的结果产生数量级的提升。

问题 9: 如何应对“三分钟热度”的问题?
回答: 通过重新定义身份,例如从“我是三分钟热度的人”转变为“我是以长期纬度看一切的人”,并设计系统来支持持续行动。

问题 10: 身份的改变如何影响人际关系?
回答: 当认同自己是“懂得自他边界的朋友”时,会更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感受,从而改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