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专属】我经历过的“主动出击”的例子 by 李奕

社交技巧 群体活动 人际关系 组织者 主动出击
李奕在文章中分享了她通过主动出击改善人际关系的经历,并结合《哈佛大学校园故事》中的技巧,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中国环境。她提到,创造与他人认识的契机是关键,例如通过弹尤克里里或组织活动来吸引他人主动搭讪。她还强调了利用个人特长(如烹饪或策划活动)来团结朋友,并指出作为组织者比参与者更容易融入社交场合。通过这些亲身经历,李奕鼓励读者勇敢迈出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三年前想要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主要担心是:哈佛大学校园里的故事和经验,虽然有趣,但是否对中国的环境适用?

所以这次专栏写作的同时,我想除了原文翻译,也加上一些自己的经历,对于书中技巧的使用,让这些故事和干货变得更鲜活一些,也许对读者们的作用更大。

1

第三章里安娜尤克里里的故事我很喜欢。一个本来不太擅长社交的女孩,通过弹琴的方式,让大家主动来和她打招呼,和同学们成为了朋友。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创造一个你可以和他人认识的契机”。**安娜用的方法是通过背着尤克里里,让大家主动好奇地向她提问,“你能弹点什么吗?” 让他人有机会来搭讪你,这个技巧非常奇妙。

我在刚进麦肯锡洛杉矶办公室的时候也用过一个异曲同工的方式。当时我们办公室要拍一个values day的视频,我就主动担纲,说来负责策划和拍摄大家的视频。借着这个由头,我和办公室里的每一位同事都有了认识的机会。有一个理由让你去认识他人,总是比直接搭讪要简单得多。

2

第三章里还分享了办群体活动的“星球大战策略”:先广撒网,再各个击破。我回国的两年,在北京也有很多办集体活动的经验。当时我的室友陈霖,是个做饭超级棒的川妹子。她其实也是比较内向的,但和我住在一起,我就发现可以好好利用她会做饭的特长,来认识新朋友们。

她设计了一个菜单,我们经常叫朋友们来家里吃饭,还可以点菜。慢慢的我们就有了一个base北京的”陈霖小厨房群“,群里大几十号人,过节的时候还会找更大的场地,组织包饺子之类的活动。这个社群也让很多朋友之间有了链接。

所以其实组织party也未必就需要那个最social最外向的人,想想自己有什么独特技能,比如下厨,比如制定旅游攻略,都是可以用来团结小伙伴们,把大家聚到一起的粘合剂。

我自己的一个小秘密是:**做活动的组织者,往往比参与者更加容易。**我自己说实话也不喜欢和很多陌生人社交的场合,走进一个谁都不认识的party也会很紧张。但是如果你是组织人,即使来的人不是个个都认识你(比如朋友邀请来的朋友),但大家都会知道你,主动来和你打招呼,感谢你的招待。

3

希望这些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可以启发你的思路,让你找到一些把文中的技巧运用在自己生活里的灵感!

去勇敢迈出人际关系中的第一步吧!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为什么担心哈佛大学的故事和经验可能不适用于中国环境?
回答: 因为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担心这些故事和经验在中国的实际环境中可能无法直接应用或产生同样的效果。

问题 2: 安娜通过什么方式成功地与同学们建立了联系?
回答: 安娜通过背着尤克里里,创造了一个让他人主动好奇并搭讪的契机,从而与同学们建立了联系。

问题 3: 在麦肯锡洛杉矶办公室,你是如何与同事们认识的?
回答: 我主动承担了办公室values day视频的策划和拍摄工作,借此机会与每一位同事都有了认识的机会。

问题 4: 什么是“星球大战策略”?
回答: “星球大战策略”是指先广泛邀请人参加活动,然后再逐个深入交流的策略。

问题 5: 你和陈霖是如何通过做饭建立社群的?
回答: 陈霖设计了一个菜单,我们经常邀请朋友来家里吃饭,并可以点菜,逐渐形成了一个名为“陈霖小厨房群”的社群。

问题 6: 为什么组织活动比参与活动更容易?
回答: 作为组织者,即使不认识所有参与者,大家也会主动来打招呼和感谢,这比作为参与者更容易融入社交场合。

问题 7: 文章中提到哪些独特技能可以用来团结朋友?
回答: 文章中提到下厨和制定旅游攻略等独特技能可以用来团结朋友,把大家聚到一起。

问题 8: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回答: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享亲身经历,启发读者将文中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勇敢迈出人际关系中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