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运营团队的一些经验,同时也是自学的经验

运营经验 团队管理 数据分析 市场认知 自学方法
2021年,作者通过带领运营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分享了自学的有效方法。作者每周为团队布置1-2份作业,要求从特定数据维度分析内容,并通过每周1-2次会议,与团队共同筛选并讨论优质内容,逐步总结规律。在三个月内,作者通过不断调整解读内容的角度,帮助团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作者强调,提升运营认知的关键在于提出具体问题,并以好奇心驱动深入探索。自学同样需要明确阅读角度,才能提高效率。作者通过提供视角和解读,让团队收集一手资料,既节省时间,又保持对一线的敏感度。这种方法源于作者对市场认知的强烈好奇心,而许多主管因缺乏耐心,容易在二手信息中丢失关键细节,导致决策偏差。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2021 年,我花了几个月带运营团队,运营成长很快。其他部门去找运营取经,运营 leader 挠挠头说,也就是看 3000 条内容吧。

这么讲,不明觉厉,但我知道并不是这样的。

看 3000 条内容的确是真的。

具体的成长路径是这样的:

  1. 我每周定 1-2 份作业,从什么数据维度,拉什么内容,在什么角度去分析,通常是一两百条
  2. 每周开会 1-2 次,运营从几百条内容中选出几十条好的,投影在大屏上,我和她们一边看,一边交流看法
  3. 总结出规律后,继续分维度拉内容榜单,看看能不能发现新的规律;同时也拉符合规律,但数据反馈不好的内容,逐条排查原因

三个月里开了差不多二十次会,开完会我来现场总结(每场会都有所得),并根据对规律的认知加深,我来布置下一期作业。这个过程中,我对内容的理解不断加深,运营对内容的理解也同步加深。关键是我这个导师每周调整 “检索与解读内容的角度” ,并且在会上同步我对内容的解读结果。

否则,3000 条内容,看什么?能看出来什么?如果没有准确的,每周动态调整的切入角度,就变成一笔缺乏正反馈的糊涂账了。

曾经跟 PM 聊怎么加强运营认知,我也是这么说的。首先你得有一个具体的关于运营的问题,越好奇越好,越具体越好,切忌宏大叙事,然后从这个问题切进去了解运营,越挖越深。

自学亦如是。

很多人谈到 “怎样加深领域认知” 的时候都会说:“多看,多读。” 这当然没错,但背后还得有阅读的角度。前置角度决定了你带着怎样的视角与好奇心,看什么,找什么答案,然后才有阅读的效率。

对于我来说,我提供视角和解读,运营收集第一手资料节约我的时间,于是我既不用花太大功夫,又不会失去对一线的敏感度,还能把团队带出来。这是我 2018 年带一罐用研组的方法,沿用至今。

能有这个吃一手资料的耐心,基于我对 “加深市场认知” 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很多主管缺乏这样的好奇心,不耐烦付出时间精力去吃一手资料,在听二手总结的过程中,从上到下就容易丢失关键信息,渐渐动作变形而不自知。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为什么看 3000 条内容对运营团队的成长很重要?
回答: 看 3000 条内容帮助运营团队从具体的数据维度和分析角度深入理解内容,并通过持续的反馈和调整,逐步提升对内容的敏感度和认知深度。

问题 2: 每周的作业和会议是如何帮助运营团队成长的?
回答: 每周布置 1-2 份作业,要求运营从特定维度拉取并分析内容,再通过会议选出优秀内容进行讨论和解读,帮助团队总结规律并发现新的洞察。

问题 3: 导师在运营团队成长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回答: 导师提供动态调整的切入角度和解读视角,引导运营团队深入分析内容,并通过总结和布置新作业,不断加深团队对内容的理解。

问题 4: 如何通过自学加深对某个领域的认知?
回答: 自学时需要带着具体的问题和好奇心,从特定角度切入,逐步深入挖掘,而不是泛泛而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和认知深度。

问题 5: 为什么主管需要亲自接触一手资料?
回答: 亲自接触一手资料可以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避免在二手总结中丢失关键信息,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决策和指导。

问题 6: 运营团队在分析内容时需要注意什么?
回答: 运营团队需要从多个维度拉取内容榜单,既要发现符合规律的内容,也要分析数据反馈不佳的内容,逐条排查原因,以全面掌握规律。

问题 7: 如何避免运营分析变成“糊涂账”?
回答: 需要每周动态调整切入角度,提供准确的解读视角,并通过持续的反馈和总结,确保分析过程有明确的目标和正反馈。

问题 8: 为什么好奇心对加深市场认知很重要?
回答: 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主管和团队耐心接触一手资料,深入挖掘问题,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市场动态和用户需求。

问题 9: 运营团队如何从会议中获得最大收益?
回答: 在会议中,运营团队通过投影展示优秀内容,与导师交流看法,总结规律,并根据导师的解读调整分析角度,从而不断提升认知。

问题 10: 这种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团队管理?
回答: 是的,这种方法通过提供具体角度、动态调整和持续反馈,适用于任何需要深入认知和高效学习的领域或团队管理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