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个国家的不发展

数据分析 非洲发展 国际援助 政策分析 经济模式 农业经济
文章探讨了非洲国家,特别是肯尼亚,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作者通过亲身经历指出,尽管肯尼亚拥有大量优秀的年轻人才,但他们普遍倾向于加入NGO或国际组织,追求高薪和表面上的影响力,而非实际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实干工作。NGO虽然在某些微观层面带来积极影响,但从宏观角度看,它们依赖外部援助的模式削弱了国家的经济自主性,导致年轻人形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作者强调,非洲国家需要摆脱对援助的依赖,培养实干型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呼吁非洲国家自强,改变当前的经济模式,推动本土经济的独立与增长。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今天我的data team lead来跟我聊,说下个月要离职,去保险公司上班。这件事我本来也在预料之中,但是谈话中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觉得必须写一写。

我对data analyst的要求一直很高,只从肯尼亚最好的商学院招聘(麦肯锡内罗毕office也只在这个学校校招)。这个市场虽然失业率极高,招人不难;但优秀的人才也极少,所以并不好招。我们公司又开不出外企或者NGO的高薪,所以虽然能招到人,也不能让人家永远留下来。

两年前我招过一个很不错的男生。当时他被麦肯锡拒绝了,HR把他的联系方式给我。我也觉得他非常优秀,干活极认真,但可惜的是他干了几个月就拿到了本地PE的offer,去高薪上班了。他一直觉得我是个好老板,和我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我们融资信息出来, 他激动地在LinkedIn上转发。这周我们还约了喝咖啡catch up。我还是挺看好这个肯尼亚年轻人的。

今天打算离职的女生也是他的大学同学,当年接的是他的班,掐指一算也已经两年了。所以她要走我不奇怪,也很支持。虽然和她说了一番为啥现在留下来的timing会特别好,公司要开始增长,前景远大(真心实意地画饼),但她是学金融财务的背景,一直希望回金融行业上班,离这个行业更近,我也非常能理解。留不下来的人,不必强留。

作为一个老板,我亲自招进来的人,我都希望他们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包括我有任何个人可以支持的地方,所以也问了问她未来的计划。

她说未来想做政策分析师,帮助政府把更多的钱投资到医疗和农业这样的领域去。

理想听起来很美好,可惜我干过这活,所以完全不买账。

我说:肯尼亚缺的也不是好政策啊。这是我见过的“政策分析师”最多的国家了(不包括麦肯锡一类的咨询企业,还有整个联合国,整个世界银行组织,整个国际发展领域的机构,都盘踞在内罗毕大本营)

她说:嗯,但是我还是想成为one of them。

我说:那好吧。肯尼亚不缺政策,缺的是钱。那钱从哪里来呢?

她想了片刻,说:我不知道。大概是Donor或者grant吧…

!!这就是我的奔溃瞬间了!

非洲最优秀,最有才华的本地年轻人们,也觉得国家财政都是被援助来的,钱都是天上掉下来的。

这样的年轻人我这几年见过太多太多,直到发现自己公司里的人才居然这是这样想的,真心地扼腕叹息。

上个月我在卢旺达开会,与会成员大多是NGO,几天时间下来便有这样的感触:

NGO微观层面来看也许是好的,改善了一些人的生计,也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但宏观来看,简直是把国家经济搞死的一把利器。

我认识的最优秀的非洲年轻人们,无不向往去NGO工作。既有面子,也有表面上的impact,更有高薪 —— 谁不想去呢?

可惜的是,NGO生涯越久,越不接地气,越不能实干,越浮于表面。一个主要经济体为NGO,主要经济来源为Aid的国家,用八个字来形容最优秀的人才,也是**“说得了话,干不了活”**。

今天一个英国大姐来办公室拜访我,她是会计背景出身,来肯尼亚的十年也辗转于各大NGO和国际组织。她现在带领一个农业机构,模式和我们类似;她花了两年,非常努力地想洗掉机构的NGO习气,希望做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但依然很艰难。(同时非常羡慕我们day 1就是想赚钱的)

我俩在办公室里同仇敌忾地聊了半小时NGO如何毁了非洲农业产业链。。。本来能够可持续赚钱的商业模式,被NGO给打破了经济模型。现在肯尼亚农民们,去参加个农业培训,提升自身生产力,还希望组织给打钱,简直是活活被培养出了“等靠要”的习性

三年前我还在做咨询师的时候读了Dambisa Moyo的Dead Aid,论为啥几十年的援助彻底干死了非洲经济,当时觉得解开了许多我在非洲国际发展领域工作的疑惑。这本书写于2009年,十几年过去了,什么都没变。

国家真的当自强。不知道这层道理,啥时候能在非洲落到实践。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为什么公司难以留住优秀的肯尼亚人才?
回答: 公司无法提供与外企或NGO相当的高薪,尽管能招聘到优秀人才,但他们在获得更高薪的机会时往往会选择离开。

问题 2: 为什么作者对政策分析师的理想持怀疑态度?
回答: 作者认为肯尼亚并不缺乏好的政策,而是缺乏资金。政策分析师的数量已经很多,但真正的问题是资金来源和可持续性。

问题 3: 作者如何看待NGO在非洲的影响?
回答: 作者认为NGO在微观层面可能有益,但在宏观层面却可能破坏国家经济,尤其是通过依赖援助和培养“等靠要”的习性。

问题 4: 为什么作者认为NGO生涯会影响人才的实干能力?
回答: 作者认为NGO工作容易让人脱离实际,浮于表面,长期在NGO工作的人往往缺乏实干能力,无法真正推动经济发展。

问题 5: 作者提到的“等靠要”的习性是什么?
回答: 这是指肯尼亚农民在参加农业培训时,期望组织提供资金支持,而不是通过自身努力提升生产力,这种依赖心理被NGO的援助模式所强化。

问题 6: 作者如何看待援助对非洲经济的影响?
回答: 作者认为长期的援助破坏了非洲的经济模式,导致国家无法自立,反而依赖外部资金,阻碍了可持续发展。

问题 7: 作者提到的《Dead Aid》一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回答: 《Dead Aid》一书指出,几十年的援助彻底破坏了非洲经济,导致国家无法实现自立和可持续发展。

问题 8: 作者对非洲未来的发展有何期望?
回答: 作者希望非洲能够摆脱对援助的依赖,实现自强,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不是继续依赖外部资金和政策。

问题 9: 为什么作者认为NGO破坏了肯尼亚的农业产业链?
回答: NGO的援助模式打破了原本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导致农民期望获得资金支持,而不是通过自身努力提升生产力,从而破坏了农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问题 10: 作者对非洲年轻人才的看法是什么?
回答: 作者认为非洲最优秀的年轻人才往往向往NGO工作,但长期在NGO工作会让他们脱离实际,缺乏实干能力,无法真正推动国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