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因为我不同,这门课才不同。」

禅修 冥想 佛教 修行 灵修 瑜伽 心理健康
作者在过去11年中深入修习了汉传禅宗、南传上座部止观禅修以及藏传大手印等多种佛教传统,积累了丰富的修行体验。他震撼于禅宗的直指人心,惊艳于南传止观的清晰次第,也感动于藏传佛教与现代科学的结合。然而,他意识到这些传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致力于寻找一种更易于理解和实践的修行方式。作者计划通过366篇文字,分享自己的修行感悟,帮助初学者从零开始禅修冥想。他强调所写内容均有传承,但带有个人理解,且不涉及灵修或医学治疗。作者希望通过付费筛选出真正有需求的读者,并承诺不符合条件者可随时退款。最终,他鼓励读者一起开启这段修行之旅。
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
常见问题
社交分享

在过去的 11 年里,我先后跟随了汉传禅宗临济宗、南传上座部止观禅修、藏传大手印的修法。

我在禅堂打过十数次禅七,被棒喝过,短期出家被剃过头,也在寺院常住过好几个月;

—— 我震撼于禅宗教法和公案的直指人心,也体验过教法中依然充斥的教条、以及公案和实修之间过大的跨越。

我也跟随多位上座部教授止观禅修的尊者们修习止观,在云南法住禅林短期修行过几个月,甚至还学了一些巴利语试图读原典;

—— 我惊艳于南传止观的清晰次第(全部来自佛经,而且可修可证),也体验过修行系统过于浩瀚和宏大、很难在家依次精进的困扰。

我还跟随咏给·明就仁波切修习大手印的教法,连续四年每年去尼泊尔和印度亲聆他的教法(第五年被疫情中断了)。

—— 我感动于上师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让藏传佛教的古老洞见和修持方法更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的尝试,也依然难以避免地体验过西藏文化所造成的繁复仪式。

如上所说,我接受了很多有清晰传承的教法,也阅读和使用过市面上很多的书籍和 App,但我在寻找的,可以说是**「更不传统」、「更不学术」、也「更不身心灵」**一些的东西。

我在寻找的,是易于被真正地理解和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东西。

我致力于将我过去 11 年的所学所历所感悟尽数道来,不要求读者预先对佛法或冥想有任何了解,以 366 篇关于见地、方法、行持的文字,陪伴初学的同修走过最初的 1 年,从零开启禅修冥想。

—— 写到这里,我突然就理解了孟岩写《投资第一课》时说的,「因为我不同,这门课才不同。」这是我的天命,这令我害怕且兴奋,虽然也许我做不好,但我必须去做、不得不做、可以失败不能不做。

有四点必须在前面认真而诚恳地辨析清楚:

**1- 我所写下的,都是我切实从跟随的禅师、尊者、上师身上学到的、或我自己修行中体验到的,这些内容有清晰的传承,只是流经我,其根源却并不属于我。**我会象征性地收取一定的费用(大概是我心理定价的 1/10),一是因为我的确为求法而付出了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二是因为我所写下的内容和组织方式,无可避免地因为流经我而带上了我个人的理解和感悟;三是希望通过付费筛选出真正有需求的读者。

**2- 都是有传承且可公开分享的内容。**有些传承的有些内容需要上师或有资格的人亲授,这部分我不会也不能分享。并且显然,这部分内容也并不符合我在寻找的「易于被真正地理解和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东西」。

**3- 我走的不是灵修的道路。**一方面,我认同「去宗教化」的禅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冥想),另一方面,我也赞同宗萨仁波切所说的:

「修行之道不需要有两千年或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它一定要有完整的见地。如果这个法门至少上溯一代,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那就比较可靠。如果曾经有许多圣人、学者修行过这个法门,做了同样的事,得到你所寻求的结果,那么你对自己所做的就会更有信心了。

这个时代有不少自称大师的人,会说些你想听而不是你需要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收集一大堆弟子,获得钱财、性和力量。这种老师经常隐瞒他自己的老师与传承,希望让人们认为他们是自己成就的灵修大师。

有些人实际上甚至没有老师,他们非常聪明,天赋异禀,念了一大堆书,撷取各种思想和方法。最糟的是隐瞒老师和由书本得到见解的这两类人,他们表现得好像这些教法完全是自己的产物,而这些神奇的想法,在他们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或教导过一样。

无论如何,你至少应该运用常识来选择修行之道。」

**我走的也不是印度瑜伽传统和吠檀多传统教导的道路。**虽然我翻译过这方面的书籍,但我没有跟随老师实践过,因此可能在后期会简单介绍一下(也可能不会),不会有很多。

4- 我完全没有任何医学背景,并且这是一本写给身心健康的普通人的零基础冥想小册。

禅修冥想不是治疗方式。不能替代药物和专业治疗。

我会把禅修冥想类比为健身。生病时我们应该去医院,先治疗和恢复好,不应该直接开始健身。

对于心理/精神疾病的患者而言,采取治疗是第一位的。(在治疗服药病情稳定的前提下,如果你想尝试冥想,务必要跟你的医生沟通,并获取是否可行的建议。)

如果不符合购买条件但已经购买了,随时联系我退款。祝好。

==========

如果你理解了,也决心开始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开启这一年吧。(我会写满 366 篇,但可能这会是个要写三五年的大工程,互相鼓励和督促!)

-> 回到目录

思维导图生成中,请稍候...

问题 1: 你的禅修背景是什么?
回答: 我先后跟随汉传禅宗临济宗、南传上座部止观禅修、藏传大手印的修法,经历了多次禅七、短期出家、寺院常住等修行体验。

问题 2: 你对不同禅修传统的体验如何?
回答: 我震撼于禅宗教法的直指人心,但也感受到教条和实修之间的差距;惊艳于南传止观的清晰次第,但也面临修行系统过于浩瀚的困扰;感动于藏传佛教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但也体验了繁复仪式的挑战。

问题 3: 你在寻找什么样的禅修内容?
回答: 我在寻找更不传统、更不学术、更不身心灵的内容,目标是易于被真正理解和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东西。

问题 4: 你如何组织这些禅修内容?
回答: 我将通过 366 篇关于见地、方法、行持的文字,陪伴初学者从零开始禅修冥想,不要求读者预先了解佛法或冥想。

问题 5: 你如何看待自己写作的使命?
回答: 我认为这是我必须完成的天命,尽管可能做得不够好,但我必须去做、不得不做,甚至可以失败但不能不做。

问题 6: 你分享的内容有哪些特点?
回答: 我分享的内容都有清晰的传承,是我从禅师、尊者、上师身上学到的或自己修行中体验到的,流经我但根源不属于我。

问题 7: 你为何对内容象征性收费?
回答: 收费一是因为我为求法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二是因为内容带上了我的个人理解和感悟;三是希望通过付费筛选出真正有需求的读者。

问题 8: 你如何看待灵修和宗教化的禅修?
回答: 我认同去宗教化的禅修(冥想),但不走灵修的道路,也不跟随印度瑜伽传统和吠檀多传统。

问题 9: 禅修冥想是否可以替代医疗治疗?
回答: 禅修冥想不是治疗方式,不能替代药物和专业治疗。生病时应先去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是否尝试冥想。

问题 10: 如果不符合购买条件但已经购买了,如何处理?
回答: 如果不符合购买条件但已经购买了,可以随时联系我退款。